目前分類:婚姻生活 (1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年本來已計畫好迎向人生重大轉變,決定離開現有生活圈,到國外陪伴另一半展開第二人生,不過因為新冠肺炎世界大流行,所以我目前還停留在原處,夫妻倆依舊相隔兩地,耐心靜候日期未明的相聚。

  朋友好奇問起,當時決定到陌生的環境陪另一半從頭開始,他必然重要到讓我願意下定決心,我是怎麼看待他的重要性?怎麼確定自己不是因為在一起久了,投入很多捨不得放下,又或者是害怕一個人生活所做的決定?

  我才發現,我雖然猶豫了近一年才做決定,但這之間壓根沒想過他對我重不重要,又或他值不值得我放下一切,因為如果他對我不重要,我也根本就不會考慮離開原本的舒適圈,所以這不需要煩惱,我反而花更多時間,在考量和思索出國生活的各種可能性,與努力面對自己是否能應付新生活的不安,對我來說,讓自己想清楚,建立自我信任更重要,我做決定主要還是因為「我自己也想試看看」,即使未知,我也想看看自己的可能性。

  直到朋友問的這會兒我才認真思考,「我怎麼知道他對我有多重要?」我說,他之所以對我很重要,是因為他一直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年前我是不喜歡「順其自然」這個成語的,即使我知道它的原意是「順著事物的本質自然發展」,不要勉強也不要強求,但談戀愛時對方總把它掛在嘴邊,而他展露的態度讓我感覺「順其自然=不作為」,所以我一直覺得在情感關係中講到「順其自然」是很消極敷衍的說詞。

  等到我療傷完也更懂得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感情之後,我又喜歡「順其自然」這成語了,因為我認同情感關係中該順應著彼此的本質相處,接受彼此真實的模樣,而非強求對方改變,希望對方成為自己想像中的完美伴侶(沒有「完美情人」這回事,不要逼死自己),是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婚姻裡的順其自然,則是再加上理解婚姻關係會有不同的階段變化,彼此能順應各階段的人生狀況,抱持著成長心態且敞開心胸看待關係的轉變,一起找出能讓彼此繼續自在相處的模式。

  比如有小孩的伴侶,情感重心會傾斜到下一代身上,且因為更著重家庭功能運轉順暢,小孩變成接收愛的主要對象,激發出「親情」使家庭結合緊密,伴侶之間的「愛情」因此會淡化,彼此對家庭的付出及用心程度,與分工是否得當,都會影響對彼此的情感深度,在小孩成長直至自立階段,雙方要讓家庭持續順暢運作就得花不少心力,兩人的精力會著重在職場(經濟)及孩子身上,會留意互相配合,有時比較容易忽略關懷彼此,有可能得等到空巢期才有餘裕把情感重心重新放回對方身上,再找回親近與連結,我覺得雖然不見得需要做到「父母是真愛,小孩是意外」這等程度,但若在這些過程中兩人不忘彼此支援互相關愛,情感互動也會因此更加緊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續前一篇的「家庭模板」,如果觀察到伴侶與父母關係緊密,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可以預期對方應該也會對自己建立的家庭投注用心,但如果發現伴侶與父母是「太過」緊密的關係,是明顯的「媽寶男」或「公主病」,那,套用鄉民們的一句話,「塊陶啊!」

  稍微岔題,身為女性,真覺得「媽寶男」或「公主病」都使用女性角色來形容偏差,充滿貶意,實在看了不舒坦。因為實際狀況並非只有媽媽會溺愛,爸爸也會,也不是只有女兒會被寵成無行為能力的大人,兒子也會,但這種形容已成通俗用法,我還創不出精準的新詞彙,只好延用(那解釋那麼多幹嘛)。

  不管是「媽寶男」或「公主病」,泛指「凡事只聽從父母意見,皆仰賴父母照顧,常把父母掛嘴邊,欠缺獨立思考的大人」,他們唯一的優點,真的就只有孝順而已。千萬不要自以為婚後他們就會不一樣,或是期望結婚後他們會開始懂得照顧別人,這實在是太高估婚姻帶有神奇魔力的無謂幻想,「婚姻」對他們而言,是多找一個人來照顧自己,和多一個人可以讓父母指揮。

  除非,他們切斷心理臍帶,自發性的願意「長大」,那或許可以考慮結婚,只是要清楚對方父母日後很有可能強行介入,又或者,先洗腦他們改聽自己的話,並且願意接受婚後自己當現成爸媽照顧伴侶一輩子,擁有這種大愛精神的話,那也可以考慮結婚。

  不然,我真的誠心建議,不要昏了頭想著去改變他們關係緊密的美好家庭,那只會被當成破壞家庭而且又很多餘的壞人,別把拯救媽寶男或公主病當成人生使命,人生使命沒有這麼廉價啊!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的人說,婚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男生可以觀察未來岳母,女生則是留意未來公公,大致上可以看見對方婚後的模樣,也有人說,婚後床上躺了至少六個人,我們及我們的父母,這代表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習慣進入婚姻,我覺得滿具參考價值,不過也認為這個說法僅適用與原生家庭來往密切的人(來往密切與關係好不好是兩回事,關係不好的話,可能不自覺想透過婚姻彌補傷害,或是會希望伴侶和自己一樣配合原本的狀況)。

  如果伴侶與原生家庭的情感緊密,我覺得更要記得觀察「與自己同性別」的角色,男生要觀察岳父,女生要留意婆婆,看看他們如何對待家人,因為那是伴侶在潛意識中「理想對象」的模樣,也可以更完整拼湊出伴侶遺傳到的「家庭模板」是什麼形狀。

  我看過有男人為家庭竭盡所能付出,物質提供毫不手軟,有空必定親自接送家人,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留給家庭;我看過有女人為家庭毫無保留給予,自我要求要兼顧家庭與工作,少煮上一頓飯就愧疚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妻子好媽媽;我看過有男人自認丈夫就該像皇帝,認為所有的家人都該聽從他的指揮,一切都要在他的掌控之下;我看過有女人自認妻子就該像公主,所有的事另一半都該處理妥當,她應該要被捧在手掌心,他們都自覺全心投入經營家庭生活,但與家人之間的情感卻不見得親密,他們本身也許對這樣子的狀況無感,又或者有感卻不知如何改變,畢竟能做的都做了。

  他們為家庭付出的方式、自認在家庭裡的角色功能、愛的表現等,其實都寫在父母傳下的「家庭模板」裡。有如銘記效應,從自身的原生家庭裡,看見父母如何維持家庭運作,所以當自己的身份轉換,從為人子女變成為人伴侶、為人父母的時候,寫在模板裡的原始資料檔就會被喚出,「好丈夫/好父親」就是做像他爸爸一樣的事,「好妻子/好母親」就是做像她媽媽一樣的事,然後,連帶的也會期望另一半的角色功能與自己的爸媽一樣(那如果是和原生家庭關係不好,就會希望另一半不要像自己的爸媽)。

  身為丈夫的我已經竭盡所能,妳應該要補足其他我未能做到的事;身為妻子的我已經毫無保留,你應該要理解我已經很努力做好了;身為丈夫的我在家中地位最高,妳應該無條件聽我的話;身為妻子的我在家中倍受寵受,你應該隨時隨地照顧我,如果另一半能像預期的做到「像我爸媽」一樣的事,那才是印象中的「家庭」該有的模樣,延用原始設定對自己而言也比較方便不必多費心。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續前一篇的「轉化原生習慣,轉變複製人生」,我把原生家庭習得的情感習慣特別抽出來另寫一篇,因為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後,更有感原生的情感習慣在這當中「運作」的痕跡。

看懂父母的夫妻關係

  人生中關於「家庭」及「夫妻關係」的概念和組織功用等,都在成長歷程中,經由父母及手足之間的互動潛移默化建立基本資料檔,比如,男主外女主內、先生該以事業為重,妻子該以家庭為重、長兄如父,長姊如母、哥哥該無條件照顧弟妹,女兒出嫁就不該常回娘家,等等不管是否合理,理所當然不需要解釋理由的價值觀,就這麼根深蒂固的寫入情感運作的原始檔裡,是難以修改的模組。

  我在婚前毫無所覺自己有哪些原生的情感習慣,甚至也不知道我戀愛時已經複製母親在關係中的態度(真的是被照顧得很好的么女啊)。婚後,媽媽可能覺得我「長大」了,開始跟我抱怨更多她與爸爸之間夫妻互動的事,剛聽到時心裡多少有點不知如何自處,感覺有種不小心知道了天大的秘密似的感受,原來在高壇之上很具權威,好像什麼都會的父母,「居然」也只是一對平凡的夫妻而已。

  而且我沒想過媽媽會找女兒我聊夫妻話題,這才讓我意識到父母的「夫妻關係」,在這之前,我只看見他們展露在子女面前的「父母身份」,覺得我爸爸就是帥氣,愛家又工作勤快,覺得我媽媽就是顧家,善良又是廚藝高手,他們是我的好爸爸和好媽媽,我從沒想過,或說就算每天看著,也沒有將「夫妻互動」的那一面放進心上。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而言,伴侶之間互相傾聽回應,保持溝通無礙是維繫關係很重要的一件事,這也是我檢視自身情感狀況的指標,不過有的人會覺得「溝通」就等於「吵架」,畢竟雙方表達不同意見時,各執己見的情形下怎麼可能不擦槍走火大吵一架?於是為了避免麻煩,先行迴避可能發生的衝突,讓自己保持沉默,或是放棄溝通。

  不想溝通,也許認為對方聽不懂,不想花時間白費功夫,不敢溝通,可能是明白對方脾氣很差,已知會有不好的後果,除此之外,不願展開溝通,背後的情緒,最讓人畏懼的還是怕說出口的話破壞關係,怕對方不再愛自己,所以,只允許自己懷抱著相處過程中產生的疑惑、委屈或怨懟,奢望哪天讓自己難受的情況會神奇的轉變,但是,在親密關係中行使緘默權,對增進情感與改善關係毫無助益。

  戀愛初期,我們什麼都想和對方說,關係穩定後,不知怎的「溝通」就逐漸變成讓人心驚的關鍵字,無法確認「溝通」的結果,會讓人惴惴不安,是很正常的反應,但就此不再溝通,反而更容易拉開雙方距離,之所以「溝通」被視為是危及關係的互動行為,我在想,會不會是對「溝通」這件事抱有錯誤的預期心態,以至於上演一番內心戲後,看對方總是失望?

錯誤預期1:不用說出口,對方應該要懂

  在一起的時間久了,摸清楚彼此的脾性,會開始讓人省略想說的話,因為認為自己知道對方大致上對哪些事會有什麼反應,覺得對方也應該都清楚自己的界線、想法或感覺,但如果看到對方回應的言行與自己預期的不相同時,心裡會倍感錯愕與失落。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月底這趟前往吉隆坡與另一半碰面,算是一趟拯救愛情戶頭的旅程。

  以往他每月至國外出差頂多10天,去年底開始轉變成夫妻相隔兩地生活的型態,每晚睡前與他視訊談天,在臺灣的我,安排自己的時間倒也輕鬆愉快,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與他對話時,我越來越容易分心,有時還會突生不耐煩,比起以往無話不聊,我省略了很多話,想著反正說了他也不知道,與其花時間解釋不如作罷,於是多半放空聽他抒發工作上的不快。

  等我明顯察覺自己和他談話顯露煩悶,想趕快掛電話時,才驚覺「這種狀態不對勁」。

  一開始我倍感愧疚,質疑自己難道是個只能同甘無法共苦的伴侶嗎?明知道他在國外沒什麼人能說內心話,所以他總惦記著要和我視訊,而我明擺著不耐煩,他卻也忍受沒有戳破,我實在不喜歡這樣對待伴侶的自己。

  也因此我開始正視這樣的狀況,深知不能再這樣下去,便認真的問自己,是已經對他生厭嗎?是不想再看見他嗎?是覺得回復單身也無妨嗎?答案都是否定的,一想到與他分開心裡還是刺痛難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還想與他繼續走下去,和他分享人生,雖然仍說不清壓在心頭上的沉悶是什麼感覺,可是我想改善自己的舉動。我先為自己不耐煩的態度向他道歉,也感謝他的包容,表達我希望先縮短對話時間,以免我故態復萌,並請他給我一點時間想想自己是怎麼回事。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平日很常滑手機看臉書,也會翻閱有趣的文章或看看小動物的療癒影片,吃飯時會拍照或用APP處理照片,但只要與人相聚,我會記得提醒自己盡快收起手機,因為還是想和對方多說話有所交流。

  這兩回前往吉隆坡尋夫,久久才見一回,更想好好珍惜碰面的時間,可是發現他與以往不同,也許是玩遊戲又或看漫畫,可能是回訊息又或搜尋網頁,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總是不離手,和他說話會開始感覺彼此「有時差」,後來我會先喚他幾聲「老公」,等他終於眼光看向我,注意力轉向我時才開始說想說的事,對話也就不至於被當耳邊風又或是牛頭不對馬嘴。

  但觀察了幾日後,心裡有些不耐與失落,覺得千里迢迢跑來一趟,他卻好像比較關注手機和平板上的東西,不免心想,都已經好幾次刻意等到他轉頭留意我時才說話,怎麼他還沒察覺到我的感受?發現自己開始負向解讀對方的行為,湧現不愉快,我知道這就是需要談話的時機,把話說出來,才不會自演內心小劇場委屈埋怨,他也才會明白我的心情。

  我思索著該怎麼表達,因為不想一開口就發難阻礙溝通,更想聽聽他的想法,所以在某次晚餐,他點完菜後又馬上拿起平板時,我便問了,「我發現你比在臺灣的時候更常玩平板,你自己有察覺到嗎?」

  他這會收起平板,「我有感覺到,來這裡有太多事要處理,腦袋裡事情一直轉,可是又覺得自己太焦慮也沒有用,所以會想滑平板看看漫畫或別的轉移注意力。」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本身對於「婚姻」的議題很感興趣,所以看到相關的文章總會閱覽一番,不時也會寫下自己對婚姻生活的一些想法,我便好奇,在我的部落格裡「婚姻生活」分類項下,到底是那些文章點閱次數比較多?

  經我翻閱那些點閱數破百的文章(當然應該也跟標題取得好不好有關),不管是提及不要美化婚姻、擺脫好太太情結、面對婆婆的心態,又或是自己的爸媽自己顧,想想都有共通點,內容都與婚姻中的「現實面」有關,想想也不意外,因為我們總對「婚姻到底是什麼模樣」感到好奇,那些文章當中也多半都會以說明我的想法及做法為主。我一直認為,在關係互動中,與其總要求別人改變,應該要先明白自己的感受及立場,唯有先弄清楚自己怎麼想,知道自己的界線,才有辦法明白表達,與對方進一步溝通協調。

  當把維護關係的責任著眼在對方的言行,怪罪著「都是因為他做不到什麼、他改不了什麼,所以讓我無法擁有想要的婚姻」,身為女人,我真覺得自己並非這麼無能為力,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出選擇與決定,我可以選擇「喜歡與不喜歡」,我可以決定「要與不要」,當然,我也願意承擔表達出想法的後果(也許是需要花時間心力多爭取幾次,或是過程中面臨彼此不愉快),關係中有進有退,有磨擦也有修復,這就是協調的過程中必然會有的狀況,有時也甚至不是協調,是只需要對方好好聽自己說話而已。

  在我看紀錄片《幸福定格》時尤有感觸,深感「對話」是維繫關係的基礎,生活中有太多難以預料的情況,也許是現實環境衝擊,造成經營家庭的模式有所改變,有些情形兩個人心智前進的速度真的不會一樣,在互有快慢之間,一定會經歷陣痛期,但如果有長久相伴的打算,在這之中怎麼互相支持、耐心等待,都需要靠一遍遍的對話,一次次的溝通,讓對方理解自己當下的狀況,和能為對方做些什麼,重點是要「說出口」與「說些什麼」。

  保持沉默,覺得對方該先說出口,無法讓彼此增進理解,能讓雙方展開溝通的對話內容,不會只有抱怨和檢討,也不會只有說服和強迫,不想溝通,是真的沒辦法改變(那還留在原地做什麼?),還是沒有耐心持續表達,等待改變發生?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婚與戀愛的差異,我想有很大的差別在於一起生活的時間變多,那些曾經崇拜對方的優點,融入生活日漸習以為常,可是看著對方的缺點卻無法比照辦理,難以習慣,總是札心刺眼,也因為身心距離拉近,容錯率變得很低,小事不順就可能讓人心煩,婚姻就是得如此概括承受彼此的好與壞,其實是挺大的對情緒壓力(所以有獨處時間很重要,讓彼此有呼吸的空間,但不在我這篇的討論範圍就此打住)。

浮現厭煩

  有感於相處的時日久了,確實很難每次看到伴侶都覺得順眼,近半年因為他的工作更加忙碌,我看到他面臨想做的事很多,可是時間不夠用的狀況,原本我以為他很會應付工作或看得懂別人的情緒,但自顧不暇的時候,就很難再像以前一樣,如我崇拜的,他懂得且能處理那麼多事,我開始看到他有手忙腳亂的樣子,有時和我說話也會斷線,然後一次兩次,我很明顯的感覺到心裡漸漸浮現厭煩,因為不算頻繁,所以原本還忍得住,但近日的互動,次次累積的負能量讓我終於忍不住反彈。

  先前浮現厭煩時,事後我總是暗自懊惱,覺得自己看到他那麼辛苦,身為伴侶沒有情義相挺,居然還覺得受不了,我真是個糟糕的人,除此之外,也一直想探究這種感覺所為何來,想處理自己的「厭惡感」,我未曾對他有過這麼強烈的負面情緒,也明白若總是如此,以後再有類似的狀況,可能我就會很輕易的否定他的能力,或不想聽他說話,是相當傷害親密關係的情緒。

  思索一陣之後我以為,起因可能來自於他破壞了以往我對他的欣賞,他毀了我的「偶像崇拜」,也因為相處時會斷線,有些話得重覆幾回他才連上線,引發我內心的不滿,可想想,這都是我本身的問題,雙方的人生中都會有各種難以預測的事情發生,如果我無法接受他也會有這一面,還怎麼當伴侶?我也深覺先前應該真是日子過太好,好到我理所當然覺得他一直都會那麼厲害,而忘了我應該陪他走過這段。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和我分享一篇關於「孤獨感」的文章,當中提及社交軟體加劇孤獨感,針對這點我也有感,閒聊之後寫下想法,也提醒自己。

  20年來網路連線的品質迅速變好,連線方式也更多種,從使用數據機撥接連上網路,從只能使用電腦上網,一路發展到無線上網,用平板、手機可以隨時上線,突破地域界線,與世界連線的方便性提高,但也同時讓人更容易忘了下線。

  現在24小時上線都會有人在,看似隨時都有人陪伴,但社交軟體的交流多半只限於文字及圖片,有影片也多半只展現出想給人看的一面,簡短的圖文就可以獲得認同,成就感也來得迅速,自是更讓人流連其中。

  而真實面對面談話,除了對話的內容,還需要解讀語調、表情與肢體動作,比起社交軟體上的互動來得更複雜,不容易掩飾、假裝,更需要花心力,真實生活裡,也沒有人會事事時時為你按讚,便很容易轉而投入相較之下應對輕鬆,且比較能獲得認同的社交軟體,又或能提供樂趣,消磨時間的手遊、戲劇之中。

  當花越多時間在網路世界裡,越覺得真實互動麻煩,日久便喪失真實互動的判讀能力,與他人交流對話更加困難,真實人生顯得難以忍受,無法與別人深交連結,更感覺孤單,也因此經營情感關係對有些人來說變得困難,或是讓人覺得不耐。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一半有時近半個月都出差在外,我一個人吃喝簡單,也喜歡獨處,下班後安靜在家,生活節奏都隨興而為倒也自在,當他返國,有空時我們會相約一起下班,在外吃晚餐或是他快手下廚在家煮食,兩個人的平淡生活我也喜歡,但是,看到他煮完飯廚房一團亂,髒衣服隨意丟在書房臥榻上,或是晾衣服我老得把襪子和襯衫袖子一一翻正,心頭仍不免湧現一陣煩燥,覺得「怎麼他都改不過來」、「他回來就那麼多事」、「我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就不會這樣」。

  這種時候,我會深呼吸並且告訴自己,一個人和兩個人的生活模式本來就會不同,不要再埋怨他打亂我獨自生活的清悠,相較之下,我還是喜歡他在身邊,而且他真的不是一直這麼討人厭,大多時候我看到他還是覺得開心,還是覺得人生中有他真好,然後,再進一步喚回自己對他的欣賞與感謝,情緒就會舒緩許多,他看起來就不會再像個豬頭。

  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就這樣輕易為他貼上「豬隊友」的標籤,為對方貼上負面標籤對於關係互動並無助益,就像「疑鄰竊斧」的故事。

  有一個人丟了斧頭,他懷疑是鄰居偷去了,於是暗中觀察,鄰居的一言一行在他看來,都像是個小偷的表現,過沒多久,他找到自己遺忘在某處的斧頭,之後再看到鄰居,就覺得其實對方的言行舉止很正常,並不像小偷。

  故事裡的鄰居一直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斧頭主人的心態,當他為鄰居貼上「小偷」的標籤,看對方怎樣都鬼祟,相同的,當我們為另一半貼上「豬隊友」的標籤,便是已經先認定他「什麼事都做不好」,就很容易事事看他不順眼,任何事都挑得出毛病,主觀認定影響客觀判斷,甚至變成偏見。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晚餐

  與朋友聊起,當遇到其他對夫妻時,一般會習慣先問,「彼此是怎麼認識的?」做為起手式,也許是因為還不熟識怕對方認為我們探問太多,所以會先從頭談起,可雙方能一路走入婚姻,其實當初如何相遇已經不再重要,更值得觀察了解的,是他們的相處情況,看看別人是怎麼經營婚姻的。

  然後她問我,「那你們平常互動相處是什麼樣的情況?會做些什麼事?」

  我好像沒被問過這樣的問題,「有空的話,我們會去咖啡廳喝咖啡聊天,或是一起下班吃晚餐,有時也會一起買菜和一起下廚煮飯,我最先想到的是這些。」

  聽完後她回應我,「我覺得最先想到的事,通常就是最在意的事,妳說的都是愉快的片段,應該就是妳在互動過程中的情感保溫方式。」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日體會到,當有些事情接連發生,前次的情緒會再次被召喚又加成在一起,各種情緒交相作用層層堆疊,心裡負面的聲音會越來越大,最後反應在互動行為上,讓彼此之間產生隔閡。

  短短三四日,讓我看到引發自己沮喪、不快的脆弱點,事後回想,應該是從這回他出差返國後開始。

  上週他出差返家也過了晚上十點,從入門前就聽到他在講電話,持續了至少半小時沒停過,我沒能和他說上一句話,我當下應該很明顯得表現不愉快,他迅速收拾掛了電話,後來我告訴他,我氣的不是他,是來電話的那個人,都已經半夜了,聽來也不是很急迫的事,為什麼工作上的事不能明天再說?或是簡短一點,讓人先好好休息不行嗎?罵個幾句我氣也就消了,我們的相處氣氛也恢復正常。

  隔天半夜兩人枕間談話,我聽他抒發心情,傾吐壓力,雖然覺得自己有達到撫慰他的作用,可是也有些沉重,勾起心裡的不安,因為知道他現在有太多事需要花時間整頓處理,人又比事來得更難迅速解決,光想我也覺得不好受,見他勞心又勞力,我能做的也只有照顧好我自己,不想讓自己也成為他的壓力來源。

  週末二日,他都為了處理工作上的事外出,無法在他預期和我相約的時間回來,本來打算要做的事也推遲,我以為自己有做好心理準備他會比較晚歸,他回家時又看起來疲累不堪,除了幫他按摩,讓他好好休息之外,也沒能多說什麼話,這樣的狀況也不是第一回發生,畢竟我也常一個人在家,自然能找到事做。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2 Sun 2018 16:43
  • 7年

紀念日

  每年一篇,紀錄每一年的心情,每年一張卡片,提醒每一年的獲得,每年一頓大餐,慶祝一年來的開心^_^

  結婚紀念日的慣例之一是寫張卡片給另一半,書寫的過程中也再次提醒自己,有多感謝他與多愛他,即使有時鬧脾氣不開心,事後還是覺得彼此該「站在一起」,互相傾聽與相互支持。

  一年的日子如常地過,有時還是忍不住調侃他的忙碌,想起有次他出差返國,和我分享那幾天的事,也聊及一些新生意,越聽我心裡越不爽快,控制不住情緒,衝口而出說我不想聽,他老是在做新的事,把自己弄得很忙很累,我都不知道這些事到底是必要的還是因為他貪心。

  我說出這種糟糕的指責後,馬上感到愧疚,因為我是坐享其成的那個人,卻埋怨他的付出,也感到後悔,因為我不想說這種難聽的話傷害他,但更多的是疑惑,為什麼我這次會這麼不開心?可當下我心裡還有情緒,說不出抱歉的話,便保持沉默。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陪我媽買菜,散步返家途中聊起近幾年她常腰痠背痛,原來也是「肢端肥大症」的併發狀況之一,我便說累的話就讓我爸分攤家務事,像拖地、倒垃圾、曬衣服或提重物等等,我記得他也能處理不少事,我媽脫口而出回應,「他應該自己知道要做什麼啊,我不喜歡一直開口叫他」。

  聽到我媽媽心裡的癥結後不免心疼,試著同理母親數十年的辛勞,也希望她為自己著想,放下把所有事都攬在自己身上的「責任感」,也讓自己再放鬆一點,我說爸爸可能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幫她,因為以往她都會自己處理好,他早也習慣這樣的模式,認為有需要時我媽就會開口,所以他被動等待,而要改變多年累積養成的生活模式,本來就需要時間,她得明白會有一段「陣痛期」,放下心裡的負面預期,開口向我爸提出請求,因為她確實有需要。

  即使我心裡這麼想,但身為女兒,講起話來自然要懂得挑媽媽愛聽的字眼,和有耐心的多為她「洗腦」幾回,至於男人能怎麼做?我想我應該會找尋時機告訴我爸爸,多主動開口詢問「我現在該做什麼?」

  事後我心想,「他應該自己知道要做什麼」「我不喜歡一直開口叫他」,這兩句話聽來好熟悉,不只在我父母的夫妻關係中聽到,好像也是很多女人日漸變成「怨婦」的原因。

  相處久了,我們對於另一半會產生一種理所當然「應該要」的期待,覺得對方該知道什麼時候接手、什麼樣的狀況下由妳作主,什麼情形他該承擔責任、什麼問題他解決、什麼事情該尊重妳……諸如此類,沒有明白條列,但妳的心裡其實隨時都拿著一把尺丈量「應該或不應該」。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有些男人認為結婚後妻子應該要「把我的爸媽當成妳的爸媽」,但當妻子也做這番要求時,他的說法卻是「妳的爸媽會有其他兄弟姊妹照顧」,我始終無法理解這種婚姻關係中不平等的偏差觀念怎麼還沒有與時俱進?

  誰沒有父母?結了婚後,公婆就理所當然該多個媳婦照顧,兒子好像就可以退到一旁納涼,可岳父母非但沒有同樣多個女婿關心,還要做好會少個女兒照顧的打算?難怪好些女人害怕走入婚姻,因為結婚後好像不能再當「女兒」,連想回家看父母都還要看人臉色,要付出的情感代價也太大了。

  為什麼結婚後就要「與原生家庭切割」?獨立組成自己的家庭並不代表得割捨爸媽,而是自己從原生家庭中「被照顧」的角色,轉換成能「照顧自己與回饋照顧」的角色,這是成長、成熟的進階,而非切割,也不該只偏重男女某一方。

  我先前寫過一篇文章談到我們夫妻倆在面對各自原生家庭的共識是「自己的父母自己搞定」,不涉入對方原生家庭的事項,也沒讓各自的原生家庭介入我們的家庭主權,以此類推,在付出心力照顧爸媽的部分,我倆也是維持同樣的想法,「自己的爸媽自己顧」。

  看似好像界線畫得很清楚,但這才是我認為的負責,因為我才是我爸媽的「主要照顧者」,照顧我爸媽的責任在我身上而非我先生,反之亦然。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對親密關係一直都抱有個疑惑,我信任我的伴侶,相信他會待我好、會保護我,而我也願意敞開心胸與他分享生活大小事,但還是有某些話題,我一想到要開口就會哽咽或說不出口,我對自己的這種反應倍感不解,因為這看來與我對他的信任相左,說不出口是不是代表我害怕展露脆弱的那一面讓他看見,再往深點探究,是不是我的內心還是覺得他會趁機傷害我?

  回頭審視這段感情,我真心認為他值得信任,他也帶給我安全感,我不擔心他的背叛,可是觸及弱點的關鍵時刻我卻又退縮,如果我真的相信這個人,為什麼還會害怕呢?矛盾的情緒拉扯讓我感到罪惡感,因為我居然還懷疑他。

  是因為我還沒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我還存有部分自卑?所以我無法面對自己連帶也無法面對他?怎麼會信任的同時又產生不信任呢?許多疑惑我無法理解,比起想好好談論讓我脆弱的話題,我更想先弄懂自己的感受。

  這樣子的疑惑放在心裡許久,直到看見「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這本書,才豁然開朗。

  書裡從婚姻諮商中「EFT情緒取向療法」(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的方式切入,談及如何辨視出夫妻關係間惡性循環的互動模式,以及改善關係有時與溝通技巧和解決問題無關,而是先從發現與理解對方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情緒語言開始,並且將焦點集中於協助夫妻創造並強化伴侶間的情感連結,有許多例子都可看見身旁某些伴侶的影子,每一段都讓人心有所感,獲益良多。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一半和我分享他騎車等個超長紅燈時,停在他隔壁的一對夫妻的對話,從摩托車靠近暫停前,就聽見後座老婆碎念另一半走錯路,然後揪著這個錯一路念到紅燈結束轉綠還未結束,1分多鐘未曾歇過。

  我好奇詢問前座老公的反應,他說那個老公回應得少,但應答的句子都帶酸帶刺也不干示弱,老婆聽了又更要辯個對錯,他說停在這對夫妻旁邊等紅燈,都很想叫他們兩人閉嘴別再吵了。

  然後聊到從旁觀察別人的例子總是可以很明顯的察覺談話的惡性循環,但當我們與另一半展開對話時,又有沒有辦法像觀察別人一樣,清楚察覺到兩人目前的對話是良性互動,還是什麼話題總引發負面情緒?

  有沒有留意過彼此對話的內容是批評、指責、檢討,又或是分享、讚美、感恩?除了工作、家事的例行交待內容外,有沒有談到在這些事當中「我的」感受或需求?能不能在煩惱時放心的表達想法或吐露真心?

  留意談話的內容和自己當下的情緒流動,明白自己說出口的話會有什麼後續影響,也有助於察覺彼此的相處氛圍,只有話語互動但沒有情感交流的對話內容,多半都只有「交代事項」,並無法確實地連繫情感。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edding ring.jpg

  每到結婚紀念日前,我的慣例儀式是去保養婚戒,清洗表面後的婚戒又亮閃如新,一直也覺得這個動作是在提醒自己要「保持初心」,提醒自己選擇三環戒的用意,保養戒指的同時,也記得保養婚姻。

  趁著等待婚戒清洗的空檔我們倆去吃晚餐,邊吃邊聊起看聯合公園演唱會的一些往事,想想也近10年前左右,事情的細節已不復記憶,但那時的心情倒仍記憶猶新,感謝Linkin Park曾經點亮我們共同回憶中的某個片段。

  取回戒指後我突然靈光一閃,回頭問他覺得我們如何保養自己的婚姻?他一時間答不出來(可能以為我要挖什麼洞給他跳,所以先保持沉默以免說錯話小命不保?),聊了幾句後其實有幾個雙方之間都有感受到的保養重點,我也想紀錄下來,以便日後翻閱時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疏於保養。

  小事化大:刻意尋找慶祝的理由。撇除生日和紀念日等特殊日子,不管是工作告一段落又或發生什麼好事,小事情也值得特別慶祝,放大事情的美好,重要的是分享對方的開心時刻與給予回應。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