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記事 (5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一個職場單位裡主要的行政人員只有我一位,所有事項的流程及時程都由我自己掌控,工作15年來我已經習慣獨立作業。

而現在的工作單位,辦公室裡有十幾位同事,我可能會因為不同的業務而有合作或詢問事項的機會,我也有固定合作的小組成員一同完成專案任務,工作的型態截然不同,我得全面重新適應。

入職時我從頭學習,剛開始不熟悉工作內容時我努力自行摸索,雖然有點吃力但我明白這就是進入新環境的過程,真的遇到超出認知範圍外不知如何處理的事,我總是猶豫再三,沙盤推演各種情境才敢開口詢問,而且問的時候倍感愧疚,覺得自己給人添麻煩。

後來我才明白,臉皮薄的原因和我的內在課題有關。我怕別人覺得我空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或是擔心旁人認為我搞不清楚狀況,我更阻擋不了的是內心油然而生的恐懼,如果他人覺得我很糟怎麼辦?他們會不會嫌棄我,或認定我是個冒牌貨,其實我並沒有他們以為的有能力?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st.jpg

在這份工作上,我總覺得自己持續不斷地迎來新的任務與挑戰,一開始我充滿活力與好奇心積極應對,期待解鎖各項任務,也確實從中獲得許多成長與成就感,但,沒能真正歇喘的壓力逐漸累積,我雖仍能全力投入完成工作,但心境上已無餘力可以「享受」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近日,完成了一項重大的活動,事前的繁瑣緊湊讓我無暇多想其他,所有的專注力都只想著要在期限內做完必須要做的事,不由得差錯與失敗,只能使命必達。於是,在活動結束後,我感覺自己的狀態有點像彈力疲乏的橡皮圈,散盡氣力也失去活力,還未能修復,隨即又接續另一項重勞務的工作,更有感自己的精力彷彿被抽乾,始終覺得疲累。

這些日子寫微笑紀錄也變得有些困難,因為我感覺自己的生活除了忙不停的工作,一片空白,縱使我並未太晚回家,也因為我無法輕易地切換工作/生活模式,回家後仍有種「還有很多事沒完成」的重量壓在心上,讓我無法提起精神閱讀書寫,偶爾有幾日能提前下班,會有片刻的幸福感,但也始終只想好好休息,什麼事都不想做,哪兒也不想去。

我不是很喜歡這種只是「有呼吸」而沒有「活著」的感受,和我以前很喜歡自身生活的狀態不一樣。我亟需一段能讓我暫且完全放下工作,完全關閉工作模式的時間,以重建自己的幸福感。現在,其實也並非不幸福,只是感覺與自己的身心「斷線」了,我似乎只剩下麻木與疲倦,其他的「感覺」像 被關閉了,我沒有力氣去感受喜怒哀樂。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進行自我改版,我著手進行三個改變:改變對事情的詮釋、改變內在的對話,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我依此逐步自我更新的過程中,有感自己的三個變化。

一、我不再擅長收集罪惡感

以往我常因為互動時別人與我預期相左的反應,會下意識馬上覺得是自己引發別人的不悅,又或是在我表達拒絕時心生愧疚,認為自己讓別人失望。這種習慣性的自責讓我總是主動收集罪惡感,還以為這麼做是督促自己,所以我常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擔憂自己表現不好拖累別人,有問題我得想辦法解決不然會讓別人不開心,我得做到超過一百分才能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諸如此類的「反求諸已」把自己逼得很緊。

但意識到我帶給自己的傷害和產生罪惡感的心理流程之後,我也學到,不是所有事都需要反射性的愧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擺在前頭並不是一件錯誤或自私的事。當我擺脫罪惡感的束縛之後,不再常常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也能活得更像自己,更加自在。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三年我特別留意自己的心靈改版,因此試著閱讀各類書籍期望能更認識自己,以便知道如何著手升級。第一階段我先找到了自己「不被愛/自卑」的人生課題,而接下來,我則是把自己當作「心靈工程師」,試著著手更新心靈版本。這當中我意識到最重要的改版程式,是我做出的「改變」,我有感自己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改變對事情的詮釋

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都各有不同,就像戴上不同的濾鏡看世界。以往我因為沒自信,總是各方面擔心自己不夠好,所以習慣以悲觀的角度來看待外在的人事物,而且還以為這種思想模擬是未雨綢繆。當我越努力想追求「萬無一失」,就越會被「萬中選一」的狀況擊倒,直到我領會到悲觀的小劇場其實只會更打擊信心,因此決心改變。

改變了對「完美」的看法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部落格文章對我而言是抒發心情、整理思緒、分享想法與保留回憶的管道,我為了我自己而寫。當我越寫越多,得到一些反饋之後,我才發現自己相較於他人,好像更勇於「自我揭露」及「自我剖析」。

我沒想過自己寫出來的內容,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是需要鼓起勇氣說出口的事,更沒想過會被稱讚我很勇敢。朋友問我,這些勇氣是打哪兒來的?我說,總之不會是梁靜茹給的(一定要用一下這個梗)。

自我揭露,只是選擇讓自己比較好過。

有的事我只是忍不住不說。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篇文章提到我如何從陷入自卑當中逐步建立自信踏出第一步的關鍵在於內心對「自卑的自己」湧現強烈的不甘願,所以讓自己改變。而我察覺到這股「不甘願」,是在我學到薩提爾老師的「內在冰山」和李欣頻老師「人類木馬程式」這兩個概念時激發出來的。

「內在冰山」是試著從觀察外在言行逐步引導自己內省並探索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渴望可以視為是心理動機,為了滿足渴望,會驅使我們採取一些行動,以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及有意義等六種人性共通渴望為主。可以試著問自己,「我可能是出於什麼動機,我是為了滿足哪個渴望,才會做出這個行為?」

「人類木馬程式」則是從人生的負向循環中,找出並破解深植心裡的「負面信念」這些信念就像木馬程式,促使我們總是無意識地做出一樣的行為,比如因為沒有自信所以過度努力,拼命證明自己卻始終覺得還得再加油、再怎麼充實自己依舊覺得不夠好,一再重複著痛苦的鬼打牆狀況。

這兩個概念讓許多困擾我的事豁然開朗,也激出我不甘心自己一直被「不被愛/自卑」控制的心情。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我對於「自信」有錯誤的認知。對我而言,自信等於自滿與自傲,我認為必須要是很成功或很厲害的人,才有資格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滿足與驕傲,如果只是草包卻顯露不可一世的模樣,那真是讓人討厭。而我那麼平凡,好像沒有什麼值得被誇讚的事,我一直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擁有自信,因為我還不夠好,起碼離我的理想狀態還很遠。

我個兒頭不高、身材不好、想瘦也瘦不下來,怕生又容易緊張、口說表達會結巴……諸如此類對自己各種看不過眼的地方,我可以繼續條列。以往我很擅長挑自己的毛病,覺得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改進。所以我很努力學習,希望能變得更好一些,同時我也善於討好,覺得如果做不到別人的要求那代表是我能力不好。不管外在或內在,我都給自己設下高標準但怎麼都達不到,也因此持續感到自卑。

後來,我擺脫對外貌的自卑反而是失戀之後,在心碎復原的階段我才意會到,即使我沒什麼前凸後翹的身材,也還是有人愛啊!可內心認為自己「不夠好」、「應該要更好」的心態始終存在,直到三年前母親驟然離世,重大的打擊讓我開始重整與正視人生的輕重緩急,我這才開始改變。而這兩次轉變的關鍵點都在於內心湧現強烈的不甘願:我不想再這樣繼續下去了!

這兩三年來,周圍較親近的朋友也有感我的變化。我以往傾聽較多,以回應別人的話為主,不太常表現出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想法,朋友笑說感覺得到我有「偶像包袱」也有點距離感。可現在,我會主動展露脆弱或求助,也會坦然說出自己的意見,她們看到更真實的我,我也因此覺得自己活得更自在輕鬆。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日趁著休假,到哥哥的咖啡廳坐坐蹭飯吃,近日疫情再度升溫,店裡客人變少,多了些空檔與爸爸聊聊天,我說著好想旅行啊!久未外出旅遊,感覺生活中少了那麼一點期待感,不過即便病毒威力似乎減弱,想跟著家人出門旅行似乎還得再緩緩。

和爸爸聊起先前旅遊的回憶,想想上一趟和老爸出門去臺東旅行已經是近兩年前的事情,後續疫情使得許多事都得暫停,當然,也改變了很多事。

去年5月我投身新的職場,而去年10月起,爸爸則是開始在哥哥的餐廳裡擔任外場及負責飲料區的工作,半年下來也越來越熟稔,比起讓他宅在家裡,我也樂見他與客人有所互動。只是之後若疫情好轉,以他認真又負責的個性,想讓他請假和我一起出門走走恐怕得花一番功夫。

我是喜歡和父母一同出遊的,在媽媽還沒過世前,每年我至少安排一趟三天左右的國內旅行和他們出門走走。可比起較輕鬆省事的旅行團,我覺得自己安排或隨性出發的行程能帶來更多回憶,雖然一切由我處理得花較多的心力,規劃時都必須先思索著如何盡量配合父母的喜好和考量他們的體力,可我還是喜歡計畫出遊行程的趣味,從事前找尋資料到將景點串連成一日活動的過程,就已經帶給我很多樂趣。而更要感謝的,是還好我爸媽並非是愛挑剔的旅伴,也讓我更想帶他們好好地玩。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趁著現在精神狀態比較好轉,紀錄這三日極其狼狽又難受的經歷,對我而言是一次震撼教育,讓我領受到身心失衡的「極致呈現」,提醒我的「不該逞強」。

週二晚與另一半視訊時,還說著近日感覺左耳的耳鳴變大聲,好幾次如警報聲大響,而且感覺自己走路有些微不平衡,我怕是聽損的左耳又出現了什麼狀況,還想著再觀察幾日。

結果週三一早清醒,我仍躺著就覺得自己不太對勁,頭只是稍微擺動就感覺暈,想著可能起身洗把臉會不會好些,結果一撐起身頓感天旋地轉,完全失去平衡,瞬間只能倒回床上並緊閉著眼,因為我一睜眼就見眼前的世界快速轉動,噁心反胃瘋狂乾嘔,難受致極。

我狂冒冷汗,等到一陣暈眩和噁心退去,想著如果動作慢一點會不會好些。這回的狀況也沒有比較好,我跌下床,只能趴在地上閉著眼,狂忍著噁心感想爬到廁所吐,看吐完會不會好些,但一早胃是空的根本吐不出東西,吐出幾口苦水又讓我更感反胃,我只好再一路爬回床上。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每天寫微笑紀錄,也留意使用正向描述,更喜歡聚焦在生活的美好層面並樂觀看待自己遇到的事,但其實我原本是慣性的悲觀者。

很多事都會在我心裡先上演一輪負面的小劇場,與冒出很多不受控的災難性念頭,讓我不自覺地一直使用「萬一」造句,萬一這個狀況發生了呢?萬一那件事沒做好呢?就算我不擅長想像崩潰大片,但想像各種不順利的可能性也還算厲害,總會跟著自己的預想畫面提前擔憂或焦慮。

我本來以為這種思想模擬是未雨綢繆,也有助於我提前做好各項準備或應對方案,但我卻也發現,不只是那些「萬一」鮮少發生,我越花心力防範缺漏與追求「萬無一失」,就必然會更被導向遇上「萬中選一」的狀況。

越希望「完美」,就越容易被一點小缺失或不完善擊潰;越期望「掌控」,就越無法承受超乎想像的情形或失控。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而言,情緒「管理」與情緒「處理」是不同的兩件事,而兩種都需要刻意學習及練習。

「情緒管理」的部分在於知道自己的情緒地雷在哪,並在情緒湧現時懂得妥適表達與自我控制,針對引起情緒的事件知道自己能如何回應;而「情緒處理」則比管理再更深入內心,在於情緒地雷被踩到時,懂得理解及排解自己的內心感受,能夠好好安撫自己。

我自己覺得學習如何處理情緒是較為困難的。我們常可能因為太過顧慮他人感受,所以更努力地管控言行不去觸碰情緒,又或是不想面對而麻庳自己,又或只是單純分析外在言行但忽略看到情緒,這些對待自身情緒的處理方式都只會更加傷害自己,回過頭來更難以自助療傷。

情緒課題隨時都在發生,我們的情緒隨著周圍的人事物持續流動改變,也因此需要隨時能保持自我覺察,正向情緒會讓人放鬆或讓人心喜,我們無需學著怎麼解決,只要記得感恩與欣賞,可負向情緒會讓我們緊繃,且有可能打亂或損及生活,懂得如何覺察及理解負向情緒的作用更為重要。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晨出門上班前,我習慣做一段冥想,有時候過程中會閃現出一些讓人驚喜的靈感,如同我近日接收到的,「保護心靈安好」。雖然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我(主觀地)覺得自己好像明白是什麼意思。

當我們身處在意料之外或痛苦的境地中時,試著站在第三人的立場看待整件事,比較能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與找到自我關照的方式,又或更進一步地,明白我們可以不將這些情況詮釋為全然的負面又或視為「傷害」,並理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不等於就能定義我是誰,這是守護自己心靈完整的重要認知。

從旁觀者角度保持距離自我觀察,觀察自己如何回應外界的刺激,觀察自己的內心活動,能幫助自己更看清自身情況,做出更合乎自身本性的應對。就像是幫自己安裝一個心靈穩定器,不是像防護罩一樣反彈所有的事,而是就算發生了什麼事,依舊能安穩自己的心靈,護住自身的平靜並面對一切。

安裝心靈穩定器的第一步,培養「自我觀察」的能力。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來發現,同樣是「被人指導」的狀況,我的心境卻有兩種不同的反應,而且我也意識到這當中的差別。

當我在工作上被同事或主管提出建議與指導時,我不會感到排斥或難受,反而是懷抱著很感恩的心情趕快把東西修得更完整,更覺得有人提點和指出我的錯誤是件好事,讓我可以學習更多。

雖然清楚自己已經盡力去做,可是我也明白處理各項工作都難免會有不夠完善之處,或是因為不熟悉所以沒能一次處理好,但是調整各項工作內容符合別人的要求本來也就是很平常的狀況,所以我可以平心看待與接受別人的意見,也很願意調整。

但當有人對我的部落格文章提出內容的修改想法時,我的感受卻大不相同。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前到年後持續的忙碌,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每天都很疲累。

我開始發現上班前會需要刻意對自己精神喊話,以期減少一點掙扎準時出門,上班時雖然能專注投入,但也比以往更常覺得煩燥,回家後,我也察覺自己除了提不起勁讀喜歡的書之外,有時連每天習慣寫的微笑紀錄都寫得有些吃力,更別提每週五固定更新的部落格,這一兩個月都幾乎是更新之前才寫完。

而上週五,在持續至少一年半的固定更新後第一次開天窗,這對我而言是個警訊。

寫部落格是我的樂趣之一,持續挖掘與紀錄內在世界也讓我能保持對「自己」與「生活」的好奇心。放棄這個使我開心的喜好,與中斷更新的紀律,讓我驚覺,我雖然有在關照自身的心理狀態,但顯然有我沒有留意到的重點,才使我的疲累未能及時恢復,讓我寧願選擇中斷喜歡的事物。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練習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我認為最為關鍵的發現,是看到自己心底最深的情緒陰影,也就是我們最不想面對與不願意接受的那部分自我。

當意識到人生中的許多課題及言行反應其實都不自覺地受內心陰影所影響,如果我們越不想去看清楚,就越容易倍受心魔纏身的副作用所苦,覺察到這點之後,我們也會隨之轉變。

我的心魔是「無能感」,是我內在冰山深處的「沒自信」化出的產物,它的出現會勾起我很強烈的情緒反應。

當我覺得自己對某些事手足無措或無能為力,甚至連看到別人不會做我認為能做或我覺得簡單的事時,我就會明顯感覺內心湧現反感,包括厭惡、不耐、憤怒等等情緒交雜,即使嘴上硬忍住不批評「怎麼那麼沒用」,表情也會顯露不悅,行為也會變得無禮,無法容忍看見與接受自己及別人軟弱無能的那一面。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農曆過年,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另一波衍生的「疫情」,因年假到來似乎也蔓延得比以往更盛。往年可見利用過年長假期出國的人潮,不僅可以玩得更加盡興,也能有合理說明迴避不喜歡的人際關係,可今年,仍舊無法遠走他鄉,不容易找到好藉口不去婆家過除夕夜,感覺媳婦們在網路上尋求「不想去婆家」的認同討拍文更多了。

「不想去婆家吃年夜飯」,成了媳婦們每年必然發作且無法根治的痼疾。這種狀況,是否突顯出某些原意美好的傳統,卻被誤解其意的人用來作為情感勒索?

這兩三年,因另一半都在國外,我便決定留在台北與自己的家人吃年夜飯,為此,我也很感謝我的公婆,我感謝他們的尊重,從未以「傳統」要求我過年必定要返回,也因此我沒有要去婆家的痛苦為難,又或不想去的愧疚,而是能擁有去或不去的自由,即使我選擇待在自家,也從不需要獲得他們的「允許」,雙方各自滿心歡喜地各過各的年。

可我也清楚,正因為我沒有面臨去婆家過年的痛苦與壓力,所以寫這種反思過年意涵的文確實輕鬆,但對身處傳統家庭的媳婦們而言,改變習俗不只困難,有時可能還會變成「革命事件」,可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年夜飯該在哪兒吃」其實有更多討論的空間。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每天書寫微笑紀錄,不只寫人事物還有想法感觸,也讓我養成習慣,優先留意生活中的好事與「當下」的念頭,除了有助於我聚焦關注正向人事物,清理心靈垃圾重振心情外,也使我的情緒多半能維持平和喜悅。因為長年親身收獲這些美好,所以就算工作再忙、壓力再大,我依舊努力維持這個好習慣。

現在我也很少花時間再反芻往事,只有遇到勾起相似情緒的事件發生時,才會再次連結過往經驗,可就算回憶浮現,我也已經可以學著重新解讀內心課題或試著拆除情緒地雷,以更中性的立場與溫柔的態度去看待引發負面情緒的人事物。

再更進一步的,我會在預計遇見讓我比較容易有情緒起伏的人事物之前,先做好心理預防的準備。我很喜歡這種運用自我覺察並比起以往又更看得清楚自己的感覺,這讓我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自己。

你喜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對母子迎面而來,其中小男孩大概是小學低年級的年紀,之所以會多留意他們,是因為擦身而過時我聽到媽媽說了句,「……你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語氣聽來好像帶點責難。

我沒有聽到其餘前後文,我也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但光這句話就讓我突然閃現許多回憶,因為聽來實在熟悉。

回想著聽到這句話的情境,多半都是我做了什麼大人覺得不好、不對或是讓他們覺得丟臉的事,所以他們這麼說。

「妳這樣別人會怎麼想?大家會怎麼看妳/看我們?」每回這句話都會搭配著威脅或指責的口吻,於是,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或說的話可能是不妥的,但是,我未必知道不妥的地方在哪,只知道自己方才的言行可能會讓那個「別人或大家」不開心,也讓爸媽不愉快,這就不行!久而久之,「我讓別人不開心就是不對的事」變成我潛移默化的信念。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年初,因為生活狀況前景未明,有形的原因來自於經濟壓力,無形的原因來自於自我價值低落,內外夾攻讓我不時陷入極度的焦慮,那時歷經一番身心的折騰,我才總算與「焦慮」變得熟悉,比較明白自己該如何與焦慮共處

近來,因為承接一個專案,年前有許多工作得完成以免延誤國外的後續程序,每天上班我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緊繃與急迫。總是怕事情做不完,做完一件還有下一件,感覺待辦事項完成的速度很慢,又卡著許多等待別人確認的事項,這種想做的事還很多,能做的事卻很有限的情形,雖不至於勾起像去年那般簡直逼近恐慌的狀況,可也讓我始終感覺有東西哽在喉頭,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就像有誰持續掐著我的喉嚨似的,這感覺我並不陌生,是我犯焦慮時的具體徵兆。

而我知道,如果我帶著這種狀態下班直接返家的話,接續我會做出哪些事。

我會急著回家,因為想要擁有更多的個人時間,返家前趕著買晚餐,買晚餐的時候就算不太餓,可是覺得自己忙了一天想吃好一點,所以會買過量的食物自我補償。回家後,我會想著「要趕快全部吃完」,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所有的東西都掃進肚子,而不是想著有的東西其實可以冰起來之後再吃。這種不經思考的過量進食,事後總讓我覺得有罪惡感,可我也會馬上安慰自己明天吃少一點就好。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在破解內在自我痛點的時候,意識到「追求完美」正是讓我在遭遇陌生事物時倍感焦慮的根源——我希望一切完美,是因為更害怕自己被人發現其實「我不夠好」。

這看似矛盾的心理連結,卻是我以往難以擺脫的心結,自貶與自卑的心態導致我總是不自覺地逼自己要做好很多事,不可以顯露脆弱,我「必須」夠好、夠完美才有資格被愛。

當我認知到自己被這樣的信念自我束縛之後,我便學著鬆開不自覺的隱性完美,並坦然接受「我們都必然會有被討厭/討人厭之處。」

看看身邊的人,就算是面對再怎麼親密的伴侶或摯友,都難免會有某個當下,突然因為對方的某句話、某個行為,甚至是一晃即逝的某個表情感到不快。可是,因為彼此間的情誼足夠深厚,所以我們不會為了一小部分的不舒服而抹殺彼此的情誼,且願意選擇忍受或包容。

文章標籤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