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

  有時候會聽到人家說「這是你/妳該負責的」,好似釐清了事件歸屬,自己就能置身
事外毋需承擔責任,在我的認知裡,「負責」是處理與完成事情,「責任」是事件完成的
後果,雙方在婚姻中有各自負責的部分,但責任由兩人共同承擔,把自己抽離出來旁觀,
甚至當裁判去指摘對方錯誤是很傷感情的行為。

  比如「孝道外包」,結婚後孝順父母變成是伴侶該做的事,身為子女卻只在旁出張嘴
,好像父母不再是父母?不,父母的脾性、喜好自己才清楚,如何孝順與照顧本該由自己
負責,伴侶則是支援與支持的角色(例如在不影響家計的情況下,不過問對方給多少孝親
費),然後兩人一同承擔孝養的責任(例如有狀況協助處理,或一起回婆家、娘家)。  

  比如「家事分配」,結婚後家事全由伴侶包辦,自己只想看見回家後有清爽的環境,
但地板不會自己變乾淨,衣服也不會自己走到洗衣機裡,大小雜事都得花時間體力處理,
「家事」是「維持家庭整潔必要該做的事」,必要該做的事當然不見得是喜歡做的事,可
既然兩人共組家庭且共用住所,雙方都有「維護環境」的責任,比起一人辛苦不堪心生怨
懟,另一人挑剔檢查影響感情,兩人各自負責一部分,不那麼疲累之外又都能用得開心比
較有效率。

  又比如「子女教養」,生產後吃喝拉撒與教育全由一人負責(不管是爸爸、媽媽、長
輩、或長大一點後由學校負責),自己只提供金錢或物質給予,日後小孩表現好是應該的
,有偏差就全是那個人(或學校)的錯,很多人都想輕鬆行事,把責任推給別人,但沒發
現自己才是最不負責的人。

  經營家庭需要兩人分工合作,有的人只留意分工,把事情切分清楚,卻忽略了合作的
意涵,連帶也把感情切分明白,有一同承擔的共識,才會有一起分享的樂趣。

敏感機制

  在情感關係裡,確實是需要「說話技巧」,不過所謂的「技巧」指的不是漂亮的字眼
或說服的話術,而是想想怎麼說,能更清楚、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達到溝通順暢且
不傷感情的效果,所以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話說出口前,在心裡醞釀的「態度」及「想
法」,因為那決定談話的內容,甚至決定後續的交談氣氛,而在和親人們(伴侶、父母或
公婆)相處時,除了說話技巧外,我認為把「敏感機制」調低一點絕對是必要的。

  一、是提醒不是挑剔:

  和老公一起回媽媽家時,他們會問起老公出差期間等等狀況,然後會提醒他「肚子好
像又回來了,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會叫我也要替他留意,我和他聽了都是微笑
回應,他知道我爸媽是真心在提醒他要關切健康(因為那也關乎我會幸福多久),不是在
挑剔他胖或是愛應酬,所以不會大作反應表現不悅。

  二、是疑問不是質問:

  有次我趁著老公出差不在家時,回娘家住了兩天享受當女兒的幸福,後來閒聊時老公
提起這件事,婆婆問「這樣他們會不會很累?」,我知道有的人聽見這樣的話,心裡就開
始跳腳,認為有弦外之音,「婆婆是在暗示不應該回娘家嗎?」,此類對於「婆婆」這個
角色有「先入為主的負面認定」。但我明白,他們都是十分照顧兒女的長輩(每次回家都
不讓我們動手做事,也沒少吃過),所以不要多做解讀,她不過只是單純關懷我父母的狀
況而已,我笑笑回應有幫忙他們、提醒他們多休息就好,毋需想著如何「回擊」以爭取自
己的權益。      

  和伴侶相處也是如此,若總揣測對方的言行有別的意涵,那只會動搖雙方的情感與信
任,同樣的,我也不會希望對方總「以為」我的言行別有用心,有想法,就好好說明,透
明的相處才能託付真心。

話題

  有人問過我,戀愛的時候都聊什麼話題?當夫妻之後又聊什麼話題?為什麼她覺得結
婚之後兩人話越來越少?我沒有分享話題項目,而是覺得「話題不分婚前婚後,不因為彼
此『身份』不同而改變,什麼都可以聊」。

  話越變越少,不是話題都被聊完了,而是「聊天心態」改變,覺得多說無益、覺得日
子無趣沒什麼好說的、覺得不講對方也會明白,又或者是「聊天態度」改變,瞧不起對方
的想法、每次都潑冷水、尖酸攻擊對方,當心態或態度改變,相處狀況也會跟著轉變,想
開啟話題也變得困難,有時甚至連話都搭不上。

  若自己不想開口,或被對方沉默對待,日子一久,就成了共處一室的陌生人,快樂也
因為無人分享而不再快樂,難受也因為無人安慰而更顯傷痛,談天是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
,在說與傾聽、回應之間,共感與默契隨之累積,身旁那些關係密切的家人、夫妻,往往
都會花時間聊天相聚,與和朋友歡聚無異。

  婚前聊什麼,婚後就聊什麼,結婚多了現實經營,是多加了柴米油鹽的話題,而不是
少了分享的浪漫,不必侷限於男女朋友或夫妻之間「該」聊什麼話題,如果要以角色設定
話題方向,那就「將對方視為最好的朋友」,會和朋友聊些什麼?那就和伴侶聊什麼。重
點不是「什麼話題」,而是「保有分享與傾聽的好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