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日看到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名為《結了婚,就一定要生孩子嗎?》有所感觸,然後想起,從戀愛狀態到進入婚姻生活,旁人常會好心的替我找理由。

  交往三五年後,開始有(熱心或比我年長的)人會關切我什麼時候要結婚,然後就會有以下很多人聽來都很熟悉的對話:

  「什麼時候要結婚?」
  「再看看」或「等年底吧」,這是一般的客套回答。
  「是不是不想結婚?」
  「也不會啊,只是覺得不是非得結婚不可。」這是我最誠實的答案。
  「在一起那麼久了不結婚幹嘛?」
  「這樣子繼續交往也挺開心的呀。」之後我便是微笑並感謝關心。

  通常我會把「什麼時候要結婚」當做「吃飯沒」這般的開場白及問候語,所以客套回答,但有的人會把客套聽成對婚姻有畏懼、或是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所以會表達出更多關懷,會進一步追問要為我找到明確理由,而我那時只想維持「長久穩定的關係」比起結婚來得多,但不想(也毋需)與旁人多加解釋,因為一多談,總會有人拿「社會期盼」這種模組化過後的「道理」套在別人身上,或可能認為是因為我結不成婚,所以拿這樣的理由自我安慰,可是,在保持現狀與進入婚姻這之間的變數只有我和情人明白,若只因著旁人的催促或所謂的社會壓力而結婚,對我而言這才真的叫做沒想清楚。

  後來,我總算(?)結婚之後,沒多久時間,又開始了另一段同樣很多人聽來都很熟悉的對話:

  「懷孕了沒?」
  「還沒。」我總想應該是我變胖了所以才會被懷疑有孕了吧。
  「怎麼還不趕快生小孩?」
  「順其自然吧。」這一樣是我的真心回應。
  「如果想生就努力一點啊!」
  「高齡產婦生養小孩很辛苦啊!」
  「是不想生小孩嗎?」
我聽過的大致上有這三類關切用語。
  「嗯,我會加油!」不想再繼續與對方纏鬥的狀況下,我會說別人想聽的話以求結束話題。

  相同的,「懷孕了沒」,這句問候的重量也等同於「吃飯沒」,若我真把每個關懷都放進心裡,那反而都變成壓力,我沒想過得向誰交待我的做人進度或計畫,只是,旁人會習慣拿「幸福方程式」(夫妻+小孩=人生圓滿)做為標準,當我的狀態或回答不如預期,他們便會為我找個理由,好似為我找台階下,實則上是透露出我「進度落後」。

  我一開始也會為自己辯解,表示自己並非不想、不要、不願意生,只是沒有非要、一定、絕對要生,孩子的緣份該來就會來,然後就會看到別人面露同情(即使我不知道為什麼要被同情),我便也不想再多提,原本別人就不是理所當然會理解的。

  孕育孩子除了努力與運氣之外,兩人是不是有共識願意生養小孩才是我在乎的重點,能理解有小孩之後,經濟/生活自由度都會降低,也會有辛苦之處,但即使如此,還是樂於接受與承擔,因為也同時明白養育孩子成長的喜悅,那麼,一切就只是「隨緣」,有孩子會更添精彩,可沒孩子也不會是遺憾,有孩子我會很開心,沒孩子我也很快樂,而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種狀態才叫做美滿。

  謝謝那些婚前到婚後替我找理由的人,讓我可以在這些關懷中反覆確認我是不是真的想結婚?我是不是真的想生小孩?以及練習如何平心回應,讓自己不會因為未符合期待而產生不必要的愧疚,或給予自己不必要的壓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