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日很常滑手機看臉書,也會翻閱有趣的文章或看看小動物的療癒影片,吃飯時會拍照或用APP處理照片,但只要與人相聚,我會記得提醒自己盡快收起手機,因為還是想和對方多說話有所交流。

  這兩回前往吉隆坡尋夫,久久才見一回,更想好好珍惜碰面的時間,可是發現他與以往不同,也許是玩遊戲又或看漫畫,可能是回訊息又或搜尋網頁,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總是不離手,和他說話會開始感覺彼此「有時差」,後來我會先喚他幾聲「老公」,等他終於眼光看向我,注意力轉向我時才開始說想說的事,對話也就不至於被當耳邊風又或是牛頭不對馬嘴。

  但觀察了幾日後,心裡有些不耐與失落,覺得千里迢迢跑來一趟,他卻好像比較關注手機和平板上的東西,不免心想,都已經好幾次刻意等到他轉頭留意我時才說話,怎麼他還沒察覺到我的感受?發現自己開始負向解讀對方的行為,湧現不愉快,我知道這就是需要談話的時機,把話說出來,才不會自演內心小劇場委屈埋怨,他也才會明白我的心情。

  我思索著該怎麼表達,因為不想一開口就發難阻礙溝通,更想聽聽他的想法,所以在某次晚餐,他點完菜後又馬上拿起平板時,我便問了,「我發現你比在臺灣的時候更常玩平板,你自己有察覺到嗎?」

  他這會收起平板,「我有感覺到,來這裡有太多事要處理,腦袋裡事情一直轉,可是又覺得自己太焦慮也沒有用,所以會想滑平板看看漫畫或別的轉移注意力。」

  「原來如此,因為以前我們常會邊吃邊聊,這次隔了好一陣子才見面,會想跟你多聊聊天,可是這幾天看你一直忙著在用手機和平板,心裡有點難受,才想說問問你的狀況。」

  他聽了才知道,他的行動讓我有那種感覺,和我道歉後,那頓晚餐他便很克制的不再捧著平板,我也回應感謝,雙方繼續愉快地聊天。

  不過呢,人是習慣的動物,我不會預期只講這麼一回,他就幡然醒悟(使用這成語好像他犯了什麼淘天大罪XD),也明白這就是他的紓壓方式,而且當我們聊得起勁時,他自然不會想到拿出平板,通勤或是閒暇時玩,我不會歸因於他不想理我而心裡不舒服,就能平和的提醒「老公你專心吃個飯」、「我想和你講講話」,當他接收到我需要他的留意時,他會給予回應,這就是溝通後彼此都能接受的結果。

  有感於現在講求做事要精準有效率,快速解決,反而可能使我們沒有耐心面對「溝通需要時間」這件事,情感互動不適用「效率與快速」,因為維繫關係不只要持續傳達感情才能保溫,還得持續溝通彼此認知差異的事。有時就算談完話也還無法了解彼此的想法,更不見得會馬上看到對方的改變(有改可能也只維持個幾天又故態復萌),常得經由多次經歷才會累積出小小的變化,如果認為藉著一次對談就能「藥到病除」,很容易會對「溝通」失望,放棄展開對話。

  只講一次不會有用,也不代表在耳旁嘮叨碎念有用,嘮叨碎念的內容常都帶有負面責難意味,人有自我防衛機制,攻擊的話聽多了,耳朵就會自行屏蔽或當白嗓音以免影響情緒,我認為有效的溝通,是認真的、保持平和的對話,以說出自己的感受為主,也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就算有時擦槍走火,彼此還是願意敞開心繼續對話,才會越說越多,才會能用比較短的時間,解決需要溝通的一回合。

  我和另一半在一起15年左右,一開始我也覺得少說點比較不會有衝突,但不說出來著實憋到內心難受,婚後認知到我無法也不想憋一輩子,所以覺得要學習的事,不是用「自我調適」的說詞來壓抑自己不開口,而是學著「怎麼把話好好說出口」。練習了這麼些年,我依舊不會預期「我不用說他應該要懂」,也不會希望「講一次他就應該要知道」,而是預設「對話,是一輩子的事,所以有些話,不會只講一次」,我本身還是懷著比較正向的看法,有時可能只是還沒找到對方聽得進的說法,而不全然是對方的耳朵或腦袋太硬。

  不過,溝通的難度確實也取決於個性與價值觀認知的差異,生活中的輕重緩急人各不同,每個人認為的「重要」都不一樣,這當中就會產生很多磨擦,也很消磨耐性,自身在意的事,若對方並不同樣在意,就很難看見問題解決,反覆幾回便會放棄再說。溝通未果時,我們也常會用「對方就是這樣」的說法來讓自己接受有些事無法改變,但放下期望,和勉強自己隱忍是兩回事,前者是可以接受沒有改變,另覓其他解決方式,但後者是假裝不再抱希望,忍耐現狀,而忍久變成委屈,積累成埋怨,也影響自己的快樂,兩者的應對之道不一樣,也視自己怎麼轉念。

  不管是看著自己又或是別人的溝通,真的都是不同的學習過程,溝通之道難就難在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能讓雙方都聽懂對方表達的內容、理解對方的想法,那就是最適合的溝通方式。說了一次,當耳邊風,說了兩次,聽見內容,說了三次,才可能打算開始認真了解,我想,大多數男人應該還是聽得懂人話,還是有機會可以進行溝通,只能先學著敞開自己的心胸、耳朵、思想,才有更多頻率相通的機會,想要好好愛,就不要懶得對話,給自己的婚姻再多一點耐性。

 

相關文章:妳不說他不會知道保留面對面說話的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