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是悲傷啊

  這陣子我最不想被問到的問題,是「妳還好嗎」、「好點了沒」、「妳現在覺得怎麼樣了」,我其實無法真心地回答「我還好」,但我知道,若回答「沒有很好」,我會看見對方顯露出擔心,也許又想給予更多的關懷,希望我可以因而好轉,我很感謝,但實在沒有心力無法再多做回應,也不想回應,所以,我寧願違心的回答,「我還好,謝謝關心」,滿足對方付出關懷的感受,我也可以不必再勉強自己,話題便可以結束。

  別人的好意引發我負面的感受,讓我倍感矛盾、疑惑和自責,但在我看到《沒關係,是悲傷啊!》的內容後,我便釋懷了,這本書出現的時機很巧,在媽媽過世後沒幾天,追蹤觀看的粉絲專頁上開始推薦這本書,而節錄出來的文字,句句寫進內心,深有被同理、被撫慰的感受。

  悲傷是獨有的個人感受,沒有制式的流程與期程,也無法與別人的經驗相比較,每個人面對它的方式不同,它壓在心裡的重量也不同。悲傷是一種愛的形式,不是「問題」,不需要擺脫或解決,也不是「疾病」,不必強求趕快復原或被救贖,它也不是一種「錯誤」的感覺,展露痛苦更不是「失敗」的表現。悲傷是我的情緒種類之一,是我對「痛失至親」這件事的回應,不應給予負面的評價,尊重自己的心情,允許它的存在,不要壓抑,正視它、面對它、接受它,痛苦需要有舒展的空間,溫柔地、仁慈地對待自己,我本就有權利難受。

  我也體會到書裡所提,別人的安慰當然都帶著善意,只是背後的潛台詞都不自覺地透露出希望我們能趕快擺脫痛苦、趕快開心起來,像是不應該還沉浸在悲傷之中,在現在的我耳裡聽來,就好似要我趕快放下對媽媽的思念,聽到這些說法難免感到些許刺痛揪心,但「這是正常的反應」(只需要這一句就足夠讓我擺脫自責),旁人只是想給予正向的鼓勵(我以往也會用這種方式安慰),他人也本來就很難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我不必多予回應,只要明白那份好意就夠了。

  我只需要明白,痛失親人,悲傷痛苦是正常且健康的反應,它是愛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克服」悲傷,也毋需對旁人的期望有所交待,只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接受事實就是一切無法修復,一切也無法回到以前的樣子,學著背負著這人生中必然的經歷,把這些感受整合在一起,不必放下,毋需遺忘,帶著愛,好好地繼續活下去,繼續前進。

  這幾年練習觀察自己的情緒,已經比較懂得覺察與善待自己的感受,身在情緒低谷是必然的過程,除了會好好照護自己的悲痛之外,我更想學習的,是如何陪伴突然喪偶的父親。

  這個月除了必要的儀式和相關的文書流程之外,我們都與爸爸作伴,他有固定的生活流程和習慣,起居事項還能自理,對貓咪也還能付出關愛(感謝牠多少撫慰我爸爸的心),除了事發前幾日,提及最後的一些時刻他會忍不住落淚之外,其餘時刻他顯得平靜,那是他面對悲傷的方式。

  每個人面對悲傷的態度與呈現出來的樣貌都有所不同,我會以對待我自己的方式陪伴他,不過度操心給予壓力,他的悲傷和痛苦與我不同,我不會要求他趕快好起來、趕快振作,我有告訴他自己失去母親的心情,也請他不要壓抑或責怪自己,但不強迫他得回應我,有時他自己會說起以前的事,我也會傾聽與同理,不做勸說或是評斷。

  學著無條件的接納爸爸的感受,和姊兄們照顧好他的身體,按他的習慣規律生活,跟他一起好好吃飯,告訴他睡眠品質不佳、會遺忘事物或東西放哪兒等等,都是這階段「正常的現象」,其餘的事,從早上為媽媽上香開始,到一項項事情處理完,準備將媽媽的儀式辦好,把當下我們能做的事做好,讓他不必多為其他事操心,和讓他明白,我們都會在他身邊,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能做的事,也是我們面對悲傷的方式。

  現在看著靈堂上的相片,總還有種媽媽只是去了一趟不知歸期的遠門,茫然不踏實的感受,媽媽,我們會照顧好自己,也會好好照顧爸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