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與人相處,大都可以保持理性平和對待,可有時我們似
乎反而容易與身旁親近的人起了磨擦,為了家人、情人或朋友的
話語起了不愉快,之後造成的衝突與引發的負面情緒甚至比起和
一個陌生人有了爭執還要來得不開心。

衝突過後,陌生人失去了蹤影,我們知道不必為了短暫的過客氣
壞自己,所以多念個兩句或抒發一下也就平靜,可面對身旁的人
與自己的不愉快,也許疙瘩卻是刻在心頭長達數年或一輩子。

對於陌生人的不友善,我們或許說著他一時脾氣不好,不熟識的
同事或普通朋友,對於他們的不友善,我們或許說著因為相處的
機會不夠多所以找不到平衡點,不管是原諒對方或是安慰自己,
都可以稱做包容,可相同的狀況對照至自己親近的人,有時我們
反而忘了先設身處地。

撇除身旁親近的人刻意攻擊這種較不是常理的狀況,我們會對身
旁的人發脾氣多半是覺得,「明明我們之間關係密切,你怎麼會
不知道這些話/事會讓我不開心?」

於是當雙方的溝通有了誤差時,這樣的念頭一起,情緒便先衝出
了口,而不是先試著了解為什麼彼此的認知不相同,我們都希望
身旁的人理解自己,可是,他懂妳的性情,懂妳的價值觀,接受
妳的缺點與相左的想法,但他終究不是妳,無法事事如同擁有讀
心術般的判知無誤,所以,溝通,而且是有效的溝通,才會在相
處的過程裡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

我們可以給予陌生人善意與原諒,那麼,又為什麼不能給予親近
且重要的人更多一點冷靜?如果他是重要的人,就值得自己好好
溝通,藉這樣子的機會更認識對方,而不是先將負面情緒拋出,
讓對方冠了罪名成了受氣包,一來一往的情緒性對話只是像兩個
人拿著刀子互相割劃,流著血傷了彼此,然後又氣對方不疼惜,
未必能擁有增進情感與解決問題的作用。

就因為我們希望心底在意的人了解我們,所以換個角度去看那些
認知上的誤差,也可以是更進一步明瞭對方的機會,那麼,當對
方出口的話語或反應未如自己所想像及預料時,我們也許先別急
著生氣,將情緒先擺在後頭,把心裡想表達的重點釐清並且說明
讓對方理解,要比劈頭責怪又不聽對方解釋來得有所助益。

情緒衝往前時,記得先問問自己,要解決問題,或是互相傷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