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
有時候會聽到人家說「這是你/妳該負責的」,好似釐清了事件歸屬,自己就能置身
事外毋需承擔責任,在我的認知裡,「負責」是處理與完成事情,「責任」是事件完成的
後果,雙方在婚姻中有各自負責的部分,但責任由兩人共同承擔,把自己抽離出來旁觀,
甚至當裁判去指摘對方錯誤是很傷感情的行為。
比如「孝道外包」,結婚後孝順父母變成是伴侶該做的事,身為子女卻只在旁出張嘴
,好像父母不再是父母?不,父母的脾性、喜好自己才清楚,如何孝順與照顧本該由自己
負責,伴侶則是支援與支持的角色(例如在不影響家計的情況下,不過問對方給多少孝親
費),然後兩人一同承擔孝養的責任(例如有狀況協助處理,或一起回婆家、娘家)。
比如「家事分配」,結婚後家事全由伴侶包辦,自己只想看見回家後有清爽的環境,
但地板不會自己變乾淨,衣服也不會自己走到洗衣機裡,大小雜事都得花時間體力處理,
「家事」是「維持家庭整潔必要該做的事」,必要該做的事當然不見得是喜歡做的事,可
既然兩人共組家庭且共用住所,雙方都有「維護環境」的責任,比起一人辛苦不堪心生怨
懟,另一人挑剔檢查影響感情,兩人各自負責一部分,不那麼疲累之外又都能用得開心比
較有效率。
又比如「子女教養」,生產後吃喝拉撒與教育全由一人負責(不管是爸爸、媽媽、長
輩、或長大一點後由學校負責),自己只提供金錢或物質給予,日後小孩表現好是應該的
,有偏差就全是那個人(或學校)的錯,很多人都想輕鬆行事,把責任推給別人,但沒發
現自己才是最不負責的人。
經營家庭需要兩人分工合作,有的人只留意分工,把事情切分清楚,卻忽略了合作的
意涵,連帶也把感情切分明白,有一同承擔的共識,才會有一起分享的樂趣。
敏感機制
在情感關係裡,確實是需要「說話技巧」,不過所謂的「技巧」指的不是漂亮的字眼
或說服的話術,而是想想怎麼說,能更清楚、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達到溝通順暢且
不傷感情的效果,所以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話說出口前,在心裡醞釀的「態度」及「想
法」,因為那決定談話的內容,甚至決定後續的交談氣氛,而在和親人們(伴侶、父母或
公婆)相處時,除了說話技巧外,我認為把「敏感機制」調低一點絕對是必要的。
一、是提醒不是挑剔:
和老公一起回媽媽家時,他們會問起老公出差期間等等狀況,然後會提醒他「肚子好
像又回來了,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會叫我也要替他留意,我和他聽了都是微笑
回應,他知道我爸媽是真心在提醒他要關切健康(因為那也關乎我會幸福多久),不是在
挑剔他胖或是愛應酬,所以不會大作反應表現不悅。
二、是疑問不是質問:
有次我趁著老公出差不在家時,回娘家住了兩天享受當女兒的幸福,後來閒聊時老公
提起這件事,婆婆問「這樣他們會不會很累?」,我知道有的人聽見這樣的話,心裡就開
始跳腳,認為有弦外之音,「婆婆是在暗示不應該回娘家嗎?」,此類對於「婆婆」這個
角色有「先入為主的負面認定」。但我明白,他們都是十分照顧兒女的長輩(每次回家都
不讓我們動手做事,也沒少吃過),所以不要多做解讀,她不過只是單純關懷我父母的狀
況而已,我笑笑回應有幫忙他們、提醒他們多休息就好,毋需想著如何「回擊」以爭取自
己的權益。
和伴侶相處也是如此,若總揣測對方的言行有別的意涵,那只會動搖雙方的情感與信
任,同樣的,我也不會希望對方總「以為」我的言行別有用心,有想法,就好好說明,透
明的相處才能託付真心。
話題
有人問過我,戀愛的時候都聊什麼話題?當夫妻之後又聊什麼話題?為什麼她覺得結
婚之後兩人話越來越少?我沒有分享話題項目,而是覺得「話題不分婚前婚後,不因為彼
此『身份』不同而改變,什麼都可以聊」。
話越變越少,不是話題都被聊完了,而是「聊天心態」改變,覺得多說無益、覺得日
子無趣沒什麼好說的、覺得不講對方也會明白,又或者是「聊天態度」改變,瞧不起對方
的想法、每次都潑冷水、尖酸攻擊對方,當心態或態度改變,相處狀況也會跟著轉變,想
開啟話題也變得困難,有時甚至連話都搭不上。
若自己不想開口,或被對方沉默對待,日子一久,就成了共處一室的陌生人,快樂也
因為無人分享而不再快樂,難受也因為無人安慰而更顯傷痛,談天是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
,在說與傾聽、回應之間,共感與默契隨之累積,身旁那些關係密切的家人、夫妻,往往
都會花時間聊天相聚,與和朋友歡聚無異。
婚前聊什麼,婚後就聊什麼,結婚多了現實經營,是多加了柴米油鹽的話題,而不是
少了分享的浪漫,不必侷限於男女朋友或夫妻之間「該」聊什麼話題,如果要以角色設定
話題方向,那就「將對方視為最好的朋友」,會和朋友聊些什麼?那就和伴侶聊什麼。重
點不是「什麼話題」,而是「保有分享與傾聽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