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說,婚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對方的家庭,男生可以觀察未來岳母,女生則是留意未來公公,大致上可以看見對方婚後的模樣,也有人說,婚後床上躺了至少六個人,我們及我們的父母,這代表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習慣進入婚姻,我覺得滿具參考價值,不過也認為這個說法僅適用與原生家庭來往密切的人(來往密切與關係好不好是兩回事,關係不好的話,可能不自覺想透過婚姻彌補傷害,或是會希望伴侶和自己一樣配合原本的狀況)。
如果伴侶與原生家庭的情感緊密,我覺得更要記得觀察「與自己同性別」的角色,男生要觀察岳父,女生要留意婆婆,看看他們如何對待家人,因為那是伴侶在潛意識中「理想對象」的模樣,也可以更完整拼湊出伴侶遺傳到的「家庭模板」是什麼形狀。
我看過有男人為家庭竭盡所能付出,物質提供毫不手軟,有空必定親自接送家人,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留給家庭;我看過有女人為家庭毫無保留給予,自我要求要兼顧家庭與工作,少煮上一頓飯就愧疚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妻子好媽媽;我看過有男人自認丈夫就該像皇帝,認為所有的家人都該聽從他的指揮,一切都要在他的掌控之下;我看過有女人自認妻子就該像公主,所有的事另一半都該處理妥當,她應該要被捧在手掌心,他們都自覺全心投入經營家庭生活,但與家人之間的情感卻不見得親密,他們本身也許對這樣子的狀況無感,又或者有感卻不知如何改變,畢竟能做的都做了。
他們為家庭付出的方式、自認在家庭裡的角色功能、愛的表現等,其實都寫在父母傳下的「家庭模板」裡。有如銘記效應,從自身的原生家庭裡,看見父母如何維持家庭運作,所以當自己的身份轉換,從為人子女變成為人伴侶、為人父母的時候,寫在模板裡的原始資料檔就會被喚出,「好丈夫/好父親」就是做像他爸爸一樣的事,「好妻子/好母親」就是做像她媽媽一樣的事,然後,連帶的也會期望另一半的角色功能與自己的爸媽一樣(那如果是和原生家庭關係不好,就會希望另一半不要像自己的爸媽)。
身為丈夫的我已經竭盡所能,妳應該要補足其他我未能做到的事;身為妻子的我已經毫無保留,你應該要理解我已經很努力做好了;身為丈夫的我在家中地位最高,妳應該無條件聽我的話;身為妻子的我在家中倍受寵受,你應該隨時隨地照顧我,如果另一半能像預期的做到「像我爸媽」一樣的事,那才是印象中的「家庭」該有的模樣,延用原始設定對自己而言也比較方便不必多費心。
當兩人都帶著自己的「模板」定義自己在家裡的角色,與認定對方該有的功能,沒有想過去了解對方的「模板」樣貌,就會變成婚姻關係裡很大的認知落差,與持續的爭執磨擦。
雙方都只關注在用自己的方式經營婚姻、付出愛,卻始終對伴侶不滿意,因為只期望對方變成自身模板中認為的模樣,而不是看見對方真正的模樣,彼此都感覺失望,只能自我安慰婚姻就只能這樣,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完全複製了自己的「家庭模板」,以致於忽略了父母給的模板可能與現實會有落差,自己與伴侶的模板也長得不一樣,甚至寫在原始檔裡的「愛的方式」也許不見得適合這段婚姻,期望對方要符合自己的標準,只是過度理想化的想法。
觀察對方的原生家庭,可以看出對方認為的「家庭模板」可能是什麼模樣,可以看出雙方的家庭價值觀、愛的方式有何不同,理解有的事可能真的無法改變(如果自己沒想過也不想改變的的話),接受兩個人都不會達到理想狀態中的完美,願意改寫模板和調整自己的期待,才能找到適合彼此,符合彼此共識的家庭型態。
然後,提醒自己,你的家庭不只是「你的」家庭。
相關文章:關於「婚姻」的幾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