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延續前一篇的「轉化原生習慣,轉變複製人生」,我把原生家庭習得的情感習慣特別抽出來另寫一篇,因為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後,更有感原生的情感習慣在這當中「運作」的痕跡。

看懂父母的夫妻關係

  人生中關於「家庭」及「夫妻關係」的概念和組織功用等,都在成長歷程中,經由父母及手足之間的互動潛移默化建立基本資料檔,比如,男主外女主內、先生該以事業為重,妻子該以家庭為重、長兄如父,長姊如母、哥哥該無條件照顧弟妹,女兒出嫁就不該常回娘家,等等不管是否合理,理所當然不需要解釋理由的價值觀,就這麼根深蒂固的寫入情感運作的原始檔裡,是難以修改的模組。

  我在婚前毫無所覺自己有哪些原生的情感習慣,甚至也不知道我戀愛時已經複製母親在關係中的態度(真的是被照顧得很好的么女啊)。婚後,媽媽可能覺得我「長大」了,開始跟我抱怨更多她與爸爸之間夫妻互動的事,剛聽到時心裡多少有點不知如何自處,感覺有種不小心知道了天大的秘密似的感受,原來在高壇之上很具權威,好像什麼都會的父母,「居然」也只是一對平凡的夫妻而已。

  而且我沒想過媽媽會找女兒我聊夫妻話題,這才讓我意識到父母的「夫妻關係」,在這之前,我只看見他們展露在子女面前的「父母身份」,覺得我爸爸就是帥氣,愛家又工作勤快,覺得我媽媽就是顧家,善良又是廚藝高手,他們是我的好爸爸和好媽媽,我從沒想過,或說就算每天看著,也沒有將「夫妻互動」的那一面放進心上。

  於是我開始發現和觀察到他們的夫妻關係,就我的印象,他們倆真的很少在子女面前有爭執,但同時我也看見他們的對話都只有生活事項,做了什麼、要不要去買什麼,不太談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算一起看節目也很少對話,偶爾兩人起了點情緒,雙方都是默不作聲擺臉色,過兩天就又如常。

  當媽媽在我面前抱怨爸爸的一些事時,我曾問她有沒有和爸爸講過,想著也許只是在我們面前沒多聊天,說不定私下還是有一些比較深入的對話,她撇撇嘴告訴我,「沒用啦,有什麼好講的,都這麼多年了不會改了」,還說我爸都不太愛聊天,在家都很安靜好無聊。

  而且他們兩人真把「與人為善」和「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實踐得很徹底,連在夫妻關係上也是,彼此都隱忍不多說,覺得事情過了就好了,可以自己來的事就自己動手趕快做一做就好,還要叫對方做只是給自己找麻煩,多年下來,也就習慣這種相處模式。

  越看就越覺得,還真不是只有我父母這對夫妻會出現這樣的互動,結婚後,尤其是小孩出現之後,夫妻關係很容易逐漸變成「任務導向」,以維持家庭運作為優先,要維持家計、要餵飽小孩,被各種生活事項追著跑,等到小孩都長大離家,剩夫妻倆時,才發現好像不再容易貼近談心,要再重建關係?算了吧,都幾歲了很多餘。

改寫原生情感習慣

  我媽對我說的那些抱怨不影響我爸在我心裡的重要,因為那是他們的「夫妻關係」,無損我們的「父女關係」,但也確實讓我反思自己的原生情感習慣,所以後來才察覺,啊,原來我戀愛那時的忍耐、配合和壓抑,都是不自覺地複製母親在關係中的反應,因為那是第一次投入情感關係裡,自然會把寫在原始檔內的應對模式拿出來用,直到失戀後我自己想改變,才改寫了我原本的應對程序。

  我從父母的夫妻關係中學到,為了彼此的關係,不要隱忍委屈,以為事情會自然解決,應該要好好把話說明白,很多事,妳不說他不會知道(彼此都是),不要老讓對方猜,說清楚也不是給對方添麻煩,反而會更知道如何對對方好,除此之外,再加上我自己的想法,我也重新定義我的婚姻關係。

  夫妻間的親密,構築在分享與支援,而不是控制與支配,我不必為對方的情緒「負責」,和「負擔」對方的人生,也沒有人應該負責妳的情緒,不管喜怒哀樂都只能「陪伴」,我也不會說婚姻是「犧牲」,有種悲壯赴義的感受,像是全盤拋出所有而不能有所求,我是有所求的,所以我覺得把婚姻視為「交易」,其實是更貼切的說法,雙方衡量這段關係互有得失,但最後應該是兩人都願意承擔部分損失,以便共同謀取彼此最大利益,所以願意簽下契約,彼此都要對這椿交易負責、付出與經營,而不是簽約後就不再用心。

  我覺得,懂得看清楚自己原生家庭的狀況,會更認識自己在許多事情上的想法及反應從何而來,但這不該拿來做為不改變的藉口,以「我從小就這樣」、「我爸媽也這樣」,然後要對方容忍自己的不妥當,正因為看清楚了,才該做為改變的契機,這是為自己好,也是為關係中另一半好的方式。

  我自覺幸運的是,和我簽約的對象願意與我好好溝通對話,及一起經營這椿交易。夫妻關係中,兩人都會有各自的原生情感習慣版本,我們都從對方的原生家庭裡看到一些痕跡,彼此都在有愛的原生家庭中成長,所以縱使有些原生習慣還摻雜在婚姻關係裡,大致上都能夠互相理解及包容,而且兩方的長輩都不會想介入指導子女的婚姻,讓我們的婚姻能保有自主權,這都是我至今深深感謝的。

  認清原生的情感習慣,才能轉變,擁有屬於自己版本的夫妻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