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閱讀:《有毒的話語》及《言語暴力》1—言語是摧毀親密關係的強力武器

      前一篇提供了可能正被話語控制或遭受言語暴力的感受,這篇則是再進一步整理出言語傷害的型態,希望可以藉此更明確的辨識情況。

言語傷害的定義、特徵及類型?

      話語控制和言語暴力,都是傷害關係的行為,所以我統稱「言語傷害」,就是指控制者隱藏實際想要掌控的意圖,用看似符合邏輯,實則似是而非的話語,攻擊傷害、誤導迷惑受控者,使受控者的心靈產生傷害。像是「你是白痴、神經病」,這類帶有貶抑之意罵人的言詞是言語傷害最明顯的表現形式,但像是「我不懂你在說什麼」、「是你太敏感了」、「你總是想讓我內疚」,這種比較隱蔽的攻擊或壓制,就不像直接的負面言論容易被辨識,也因此傷人於無形的破壞力更大。

言語傷害的特徵

1.言語會傷人:和對方互動產生受挫、沮喪、不安等負面感受,就是被傷害的證明,尤其是當對方否認傷害的行為,會讓自己的判斷認知感到混亂,也是一種傷害。

2.有些話語針對受控者的天性與能力:讓受控者相信是他們自己有問題,或自己每件事都處理得很糟糕。

3.言語傷害可分為顯性及隱性:顯性像是受控者總是被怪罪和指責,隱性則是非常隱晦如洗腦,混淆受控者對事物及自身感受的認知。

4.貶損的話也能誠懇的說:例如「我也想和你談論各種事,但很多事你都不懂」,使受控者認為自己是造成彼此難以溝通的原因。

5.帶有操縱、控制的話語:通常受控者可能沒有自覺被控制,但也許有注意到自己和對方在一起好像不快樂,因為許多事和自己想的不同。

6.言語傷害看似無害,實際上卻十分危險:控制者會表現輕視、不尊重或貶低,又或用甜言蜜語哄騙,逐漸腐蝕受控者的自尊及自信,受控者在關係中總是覺得自己很糟。

7.難以預測言語傷害如何發生:不管受控者如何改變自己或找尋更好的溝通方式,都未必得能明白如何避免控制者的諷刺或攻擊,也無法判斷對方的回應。

8.言語傷害就是這段關係的問題:言語傷害不見得有明確的原因,也並非全由受控者引起,而是對方慣性以這種方式對待伴侶。

9.話中常傳達雙重意涵:嘴上說「我沒生氣」卻態度冷漠,表示自己很隨和但總是對你發飆,或說話繞圈子不正面回應,言語和行動不一致。

10.傷害的強度、頻率、種類常會逐漸加劇:關係初期,控制者可能比較收斂,但隨著時間拉長,會越來越肆無忌憚,有時甚至會演變成肢體暴力。

言語傷害的三大類型

1.情感控制

      主要是讓受控者有苦說不出,控制者會以言語讓受控者產生內疚、羞恥、擔憂、虧欠、恐懼等負面感受,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比較明顯的是控制者直接威脅逼迫對方配合,「如果你不照做,我們就離婚」;以高姿態命令的口吻,要求受控者隨時滿足自己的要求,「這件事沒什麼好商量的、你馬上給我過來」;用駁斥和羞辱的方式傷害對方,「你根本什麼都不懂!你就像你媽一樣糟糕」;總是唱反調以表明地位和取得控制權,否定對方的感受及想法,「事情才不是你說的那樣、我不那麼認為」;甚至用甜言蜜語欺瞞誘騙,雖然聽來油膩但當局者迷,有時意外有效,「我唯一愛的只有你,其他人是過客,我沒有放真心」。

      間接或含蓄的方式則是,控制者拒絕聆聽伴侶的話,也不願意分享想法和計畫,或假裝沒聽到對方說話;對話時只提供表面的功能性訊息(我幾點回家、告知待辦事項),受控者無法建立更親密的互動,在關係中感到孤單;用玩笑的態度說出輕視伴侶的智商、特質或能力的話,「你本來就沒這方面的天份,難怪做這種決定」、「這事情哪像你說的那麼難」;和讓受控者產生愧欠感,「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還責怪我?」;有的控制者還會以削弱或破壞受控者的自尊與信心為樂,潑冷水讓受控者喪失熱情與動力,「這麼做沒用、你做不到的、你做的事沒意義、我不知道有誰會認同你」。

      而當受控者表示「你這樣說讓我很受傷」,對方會輕描淡寫帶過傷害的行為並批判受控者,「你大驚小怪、你真沒幽默感、你都曲解我的話」;又或受控者表示被誤解想再溝通時,控制者會將自己的怒氣、不滿和焦慮歸咎對方,指責伴侶「都是你的態度有問題我才會這麼做、你就是故意想找架吵」;控制者還會裝作遺忘和否認到底,「我有這麼說嗎?我不記得自己說過、我不可能那麼講」,但受控者清楚知道對方確實說過;有的或許還承諾沒有下一次,要求盲目的信任,最後仍是用情感勒索的方式達到目的,再不就是把事情「正常化」,「夫妻之間本來就會講話這麼直接、其他人也都這樣」,讓受控者覺得自己的反應無聊可笑。

      這些直接或間接的所有說法讓受控者逐漸認為都是自己想太多誤解對方的意思,對方不是故意說那些話,所以否定自己被傷害的感覺,為自己的表達能力不佳感到沮喪,進而檢討自己,想著要改善溝通技巧,要更努力了解對方,彼此溝通不良關係不好都是自己的問題,而控制者使用這類的言語傷害,主要都是想維持現狀或固有自己的支配權。

2.造成精神混亂

      控制者掌控雙方之間的溝通內容,只討論他想討論的事,直接要求對方閉嘴,或轉移話題,主要是逃避討論、結束溝通或想隱匿訊息,讓受控者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

      例如當受控者詢問,「戶頭裡少了十萬元是花到哪兒去了?」控制者可能會顧左右而言他,或用顯露指責的方式轉移注意力以隱瞞某些事情,「一定有錢夠你用,跟你說了也不懂,難道你跟我結婚就是為了錢嗎」,這時受控者可能會開始解釋自己的用意,不自覺被新的話題牽著鼻子走,或是當受控者感覺對方似乎有出軌的跡象但還不是很確定時,控制者會為了抹去那些痕跡,保守秘密極力否認,製造虛假的訊息,「我沒有騙你,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我們是夫妻為什麼你不信任我」,看著對方堅定的表達,會讓受控者處於焦慮之中,到底是該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對方?能去哪找個公正第三方來確認真假呢?若是選擇相信自己的感覺,那就等於認為對方欺騙自己,這段關係就完了,可若是選擇相信對方,又覺得有點不對勁,受控者會困惑不已,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受控者的心理健康。

      還有一種是控制者的話語中總帶雙重資訊,也許是說話繞圈子又或言行不一致,讓受控者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當控制者指控,「你從來沒送過我什麼」,受控者表示,「我有啊,情人節的時候我有送你禮物」,「對,但那是我跟你要你才給我的」(沒送不對,送了也不對),又或是控制者表達自己心胸寬廣可以接納所有的意見,但唯獨無法接受受控者和他意見相左,以及口頭上說著「都算我的錯行了吧」,卻聽得出帶著憤怒、指控的責難,控制者往往拒絕明確表達想法和做法,受控者因此倍感矛盾也無法理解,總是身處困惑和焦慮的情境之中。

3.詆毀孤立對方

      有的控制者習慣使用汙名化的手段傷害對方,踐踏對方的尊嚴,也可能以此做為報復。他們會常用「你是……」作為句子開頭,「你是白痴、廢物、性無能、蠢貨、婊子」,藉此貶低和詆毀對方的人格和本質,或是用個人主觀意見攻擊受控者的身份認同和價值,「你是差勁的伴侶、你是很爛的爸爸、糟糕的媽媽」,動搖伴侶的心理防線加以控制。還有一種,是控制者亂貼標籤,將受控者的行為歸類到「他那麼做是因為憂鬱症」之類的病症,甚至當著外人的面也如此表達,藉此讓伴侶的要求和訴求變得不可信,也讓伴侶被周遭孤立,以讓自己持續掌控一切,再不就是控制者搶著在受控者要揭露秘密或決定分手離開前,先敗壞受控者的名聲,對方變成所有錯誤的始作俑者,讓周遭親友形成輿論帶來壓力,這一類的控制都已經懷有明顯的惡意。

言語傷害的情境,應該很容易辨識?

      《有毒的話語》和《言語暴力》兩本書中,都有許多的對話情境案例,從旁觀立場看這些言語傷害的特徵和類型時,可能都覺得應該不難分辨才對,但若身處其中,我們的自覺能力,其實很有可能不如自己以為的好,這是為什麼呢?下一篇會說明為什麼受控者不容易察覺到自己的狀況,和控制者又可能是什麼心態?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