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個人不分年紀長幼,都對「愛」有一份渴求、需求。

  幼弱的孩子藉著肢體動作或表情吸引他人注意,或許這是天性
求生本能,讓別人注意以便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牛奶、或不
舒爽了要換尿片),但物質之外的,我認為那就是對愛的渴求,繈
褓階段想要擁抱,更大一點想要陪伴,懂事時想被稱讚,父母的關
注、言語和行為,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為他們還不懂得愛自己
,父母是孩子感受「愛」的來源,他們只懂得藉由「被愛」,證明
自己的存在與值得被珍惜。

  可幼童不會明白這些涵義,所以被父母忽略了,便會以更激烈
方式去求得父母的注意,要父母愛自己,有時幼童未必清楚自身行
為的對錯,只感覺那應該會引起父母的「反應」,預期著父母回應
的是笑容或其餘她認為是「愛」的表現,可結果是討來一頓罵或一
頓打,她以這種方式來判斷能否獲得,不能,就再試其他方式,而
父母覺得小孩找麻煩故意不乖,於是用更高壓手段對待,便成了惡
性循環,比如小孩大哭不休就想要玩具(因為以往哭功會獲得安撫
,而且爸媽給玩具讓她覺得自己被愛),父母見她哭鬧就更打罵(
覺得小孩任性不聽話要她認錯),每回都得鬧上好些時間直到某一
方屈服。

  當然,親子之間的愛我想一定比上述那些表淺的想法來得更複
雜,我想到的只是「渴求被愛是自然反應」這件事。

  小時候,我們可能以哭鬧來求愛、求注意,方式可能不那麼易
懂,長大之後,我們懂得更多表達方式,可以較明確傳達想法,求
愛應該也要更順利,但似乎有時也仍舊挫折連連,為什麼呢?

  雖然我們都知道最基本要先懂得愛自己,但依然還是會尋求別
人的愛,在付出與回應、需要與被需要之間,感受愛的交流,而不
只有單一方向的自我給予,在這部分我想也很難不貪心。

  因為愛,所以更想被愛,妳有多愛他,就希望他有多愛自己。

  但愛的份量沒得等同衡量,感性上還是沒法突破這點認知,太
在意他愛不愛自己,所以失了判斷力,他的一言一行妳都放大看待
,緊張兮兮就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像是小朋友表現乖巧可以被摸頭
或得個乖寶寶貼紙,因為妳這麼愛他,所以願意這麼付出,只為了
求得一個證明,一個妳被人所愛的證明。

  妳可以持續不斷的表示出自己的愛,但不敢索求,怕表現出自
己想要被愛,因為怕對方嫌煩、嫌累而離開,害怕越多也就委屈越
多,如果對方給予的是妳想要的,那心也就定了,但如果他給的與
妳想的有落差,妳也許告訴自己,要知足,但其實心底還是無法接
受,可說不出口要求,於是轉而用其他方式表現,但有時表現出來
的行為反而有所扭曲,比如傷害他,看見他生氣、難受,妳才覺得
他在意,比如任性,明知道不對會讓他困擾,但就是想看見他的包
容和拿妳沒輒才覺得他愛妳。

  其實這和小朋友用哭鬧來贏得父母關注是沒有兩樣的,都以「
引發別人情緒」為求愛方式,但長大後該學會的是,知道這樣的方
式是不那麼有效的選擇,所以與其惹他生氣,不如明確告訴他怎麼
做妳會覺得愉快,覺得幸福,每個人都需要被愛,所以會付出愛,
對方也相同,也一定知道妳需要他的愛,你們彼此需要。

  在我認為,被愛比愛人困難,正因為被愛不容易,也不是理所
當然,所以才會盡心努力去傳達出自己的感情,去愛一個人,同時
感謝對方,因為他也需要「被肯定」、「被需要」、「被愛」,他
獲得的同時也會回饋給妳,我一直覺得愛是正向連結,說是一種交
換也算,但這種交換應該是雙方逐漸累積彼此的信任、情感深度,
而不是逐漸掏空對方的耐性,有時是因為自己太過需要被愛,而忘
記對方也需要被愛,「太過」指的則是無法尊重對方意願,只要對
方配合,對方的愛被消磨完後便離開,自己也受傷。

  想到小外甥女渴求愛的眼神,與有些扭曲的表達方式,總覺得
心疼,想著便衍生出這些想法,我也相同渴求愛,每一種愛的獲得
方式都不同,但也許同樣的都是先付出吧,付出了未必能有同等回
應,但沒有付出就一定不會有收獲。


悄悄說:再看一次覺得我還真是囉嗦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