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些時候,我們不一定當下能理解自己的某些衝動與反射行為所為何來,但若覺察到了,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跟隨與回應。最近,我遇到這樣的狀況,決定先回應,並一邊觀察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近幾個週末午間,我都在家人的餐廳裡幫忙,生意好的時候,可能連忙四五個小時連水都來不及喝上一口,午餐也沒空吃。但週日下班後,就算半刻沒得坐下倍感疲累,我還是會在返家前轉往超市採買,因為就是有一種很想要為自己煮一頓飯和準備便當的感覺。

已經連續兩三個週日都如此,雖然到超市我也不會爆買,煮好後我也不會爆吃,但就是一定要買個三四樣食材下廚,我搞不懂為什麼自己那麼堅持,為什麼明明覺得很累了、明明知道不會特別省錢,可就是要在回家之後趕快作好一頓飯。

在我還沒搞懂這股衝動之前,炒幾個菜對我不是難事或壞事,自己煮的菜也通常比較清爽,所以我便順應這樣的念頭下廚,而煮完飯後我通常挺開心的,也讓我覺得我有好好照顧自己。

一開始我想,或許我在藉著煮飯的所有流程抒解平日加週末的工作壓力。從想菜色、採買、備料,到下鍋煮完,看見鍋裡的成品模樣及味道和我預期的差不多,代表我有能力完成預想中的事物,讓我感到滿足,所以才會每週日在午餐端完盤子後,都會湧現很想要煮飯的欲望。

直到這週,某個片刻我突然看懂自己的這股莫名的衝動,其實是反映出自己的心理狀態。

這兩個月來,正職工作的負荷變重了,加上週末午間又會去家人的店裡幫忙,雖然並非24小時忙碌,都仍有休息的時間,但感覺自己好像沒辦法完全脫離「工作模式」。我知道自己在切換狀態時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回復精神與體力的充電期也比較長,所以近來常感到睏倦,回到家後往往會先小睡片刻,又或是想放空發懶,啥都不想做。

而現在我一個人住,對家裡的整潔雖然沒到吹毛求疵的地步但也還算在意,先前也一直留意打理有序,但近期則是選擇「擺著」,反正也沒有客人來又或有其他人與我同住,我自己還能接受就好。默默地,我的廚房中島上就開始堆放了各種雜物,茶杯、洗好的便當盒、盤子,或待回收的廣告紙、隨手一擺的購物袋,都是些順手就能歸位的東西,只是那些可以順手的當下總是偷懶,心裡也想著「反正很快就能收拾完了」,於是逐漸堆得到處都是。

前幾日我出門上班前,掃向中島的雜亂,心裡嘆了口氣,然後我突然靈光一閃:當我懶到沒有好好打理生活,其實也映照出我內心的不協調,因為生活的樣貌與內心的模樣互相呼應—我失衡了,只偏重工作,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品質—我以工作為理由迴避許多事,迴避那些我不想承擔的事。

也因為失衡,近期的狀態讓我想要不自覺待自己更好,「發懶」就是其中一個方式,所以我為自己找了藉口,中島上的雜物,我只是想要「慢一點收拾」,不是不收拾,反正沒人幫我分攤工作,我可以慢慢來,因為我需要更多休息,畢竟我需要對自己好一點。

這也是為什麼我週日總有特別想煮菜的衝動,我並非在抒壓,而是在「補償自己」!我意識到其實我對自己的偷懶並不是那麼滿意的,勾起感覺自己「不夠好」的木馬程式,所以我用「自我補償」的方式置換那種不舒服的感覺。

因為「吃」是我習慣對自己好的方式。我總說味蕾離幸福最近,吃到不好吃的東西不至於毀了我整天的心情,但吃到我喜歡又或美味的食物,就足以點亮我一天的好心情。那些我偷懶沒做的家務、堆放的雜物和總覺得累的狀況,像是我沒顧好自己、我不夠善待自己,所以,我用為自己煮飯的方式讓自己心裡好過一點,證明我還是有能力可以顧好自己、我夠好了。

覺察到這一切之後,我知道,我需要為自己提振精神,重整生活秩序,我也體會到,外在環境的變動與內在心理波動兩者如何互相影響。在努力適應、努力跟上現實的步調與節奏時,要時時穩住內在不是那麼容易,而最容易隨之改變的,就是像維持整齊這類的生活小事,因為微小,覺得不那麼重要,所以很快就被我們選擇放棄,從小事開始,漸漸地,我們可能會放棄更多,而我不想再這樣下去。

所以當天下班後,我先在外用餐轉換一下心情,回家後便著手收拾廚房中島上堆滿的雜物,確實是很快就收拾完成,或許十分鐘而已,視覺和心情就感覺輕鬆不少,心虛和煩倦也減輕許多,因為我真的還是比較喜歡整潔的樣子,該自己動手的事,就不能逃避。我不必一次就把家裡所有地方都整理完,但我可以一天一件事,一天一個地方,點滴地讓它歸位,這幾日就是如此。

這次失衡的過程,讓我認知到如何自我調整。這些生活小事,讓我又學到「照顧好自己」是怎麼一回事,不只是關照心靈,也需要花時間維持與觀察自己的生活。慢慢地收拾,也感覺像是拾回自己的秩序感,與對生活小事的感知與珍惜。我不希望自己只專注工作上,因為那會讓我忘記留意生活中的微笑亮點,我還是想要細細體會屬於自己的生活片段。

下班之後,藉由整理與維持自己的生活環境,切換成「生活模式」,打理好家事,少一件掛心的事,也有助於維持心裡的平靜,謝謝生活教我的事。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