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好孩子症候群

我曾寫過幾篇關於「乖寶寶症候群」的相關文章,自我剖析從自覺過去倍受「乖」的概念所束縛,到後來開始擺脫乖小孩的內在包袱學著長大的過程。所以讀到這本《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的內容提及現今日本不少18至25歲大學生世代患有「好孩子症候群」,並分析他們的內在思維及行為特徵時,都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受。

雖然這當中還包括世代與國情文化的差異,但乖寶寶與好孩子的核心情緒一樣都是「恐懼」,有幾種害怕的事物是相同的,只是表現出來的狀態可能不完全相同,我覺得這樣的差異頗有意思。

我們都害怕被稱讚

如同書名提到,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我一看到忍不住笑出來,因為太有同感了!

稱讚對我們而言稍有負荷,一方面是我們可能自覺沒有表現得如別人所提的那麼好,另一方面也擔心因此受到別人的關注。雖然每個人都希望受到肯定,但如果可以,私下告訴我們會遠比在大家面前公開表揚還讓人開心。

但受到讚美之後的後續反應,乖寶寶和好孩子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身為乖寶寶的我,雖然會感到不好意思,但是會因為受到認可而更要求自己要維持好的表現,才不會讓別人失望,也能回報別人對我的期望,默默地會想要以好的表現來證明自己值得那些讚許的言論。被人誇好的事,代表是好事,乖寶寶會順著別人的心意做這些事。

而年輕一代的好孩子們,會因為受到他人關注而感到坐立難安,他們只希望自己身處人群之中當個不顯眼的存在,因此,或許在面對上司或前輩的時候他們仍舊看起來認真聽話,但不會因為被稱讚而變得更努力,反而是會讓自己變得平凡,以免因為不一樣不被同伴接納。

讚美會推動乖寶寶維持好表現,但好孩子會選擇讓自己不要太過突出。

我們都害怕失敗

每個人都不喜歡失敗,那感受相當不好受,但有的人不管失敗與否,都會勇於踏出未知的一步,因為做了才會知道下一步,錯了可以再修正。但失敗對我們而言難以承受,因為那會讓我們更覺得自己是個很糟糕的人。

「未知」很常被我們連結到「失敗」,但不得不面對的時候,乖寶寶和好孩子的應對也不相同。

乖寶寶害怕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失敗等於不乖」,表現得不好、不如他人預期就不值得被喜愛。因此,乖寶寶會想辦法迴避可能會失敗的狀況,但若是躲不了,就會拼命收集資訊並做各種沙盤推演,甚至提前預防各種變數,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希望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對做好。

好孩子們也同樣非常怕輸,只要發現一點輸掉的可能,就會退出競爭行列,尤其是沒有前例可循的事情,他們不願意冒險當前鋒,沒有參考範例的事,他們也不想被當作失敗案例。但如果避不了,他們會想辦法在行列中求穩定,不當領導者,就當個普通的中間份子,只求不輸但不求贏。

失敗會刺激乖寶寶想辦法達到目標,但好孩子會選擇不做或去做已經有人做過的事。

我們都害怕做決定

由自己決定事情真的是件可怕的事!我完全理解。如果是因為我做的決定而給別人添麻煩或產生不好的後果,那該是多可怕的事?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要不就請別人幫忙決定(比如父母)比較輕鬆,要不就是遵循別人的安排,總之,就是儘量不要由自己做決策。

做錯決定也等同於失敗,因此讓人畏懼,如果真的沒人可以代為做出決策呢?

乖寶寶會想辦法讓自己做出對的決定,不管是去問別人的意見又或是看有沒有誰有類似的經驗,總之,會收集可以幫助自己做決策的各種資訊,而且,在下定決心之前會花很多時間在腦中情境模擬,假想各種可能性與可能的解決方案,如果真做錯決定還有方法可解,那乖寶寶可能就會嘗試去做。

好孩子想到要做決定也會一樣感到惶恐,不過傾向持續等待別人給予指示,或等著有人告訴自己答案。若是沒人可以提出建議,那就等到事情有新的變數再來看看怎麼辦,他們很有耐心可以持續等候,因為相較之下做決定才是他們不想面對的壓力,拖到最後一刻可能也會乾脆選擇放棄。

做決定會逼得乖寶寶採取行動,但好孩子會選擇讓事情自然發展,或不發展。

微笑閱讀:《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好孩子症候群

所有的害怕都源自於沒有自信

乖寶寶與好孩子的核心情緒一樣都是「恐懼」,深怕自己不被他人喜歡,也太過在意周遭的眼光,因此,會戴上乖寶寶或好孩子的面具,表現出溫和、體貼或選擇忍耐,讓自己融入群體才安心,也因為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相信真實的自己足以被人接受,以致於內心的「自卑」不時地打擊自己。

與我同世代的乖寶寶們或許會因為自認知識、能力又或經驗仍舊不足,所以想要透過努力學習讓自己更進步,想辦法克服自卑(雖然未必會因此有勇氣挑戰新事物),而年輕世代的好孩子們則是索性認同自己的無能為力,他們無法將努力或挑戰與成長想在一塊兒,因為他們看見的就不是那樣。

作者金間大介教授認為,當社會整體氣氛都透露出一種「無力感或厭世感」,他們當然會認為努力無用,或挑戰也不會學到東西,那又何必那麼費力呢?當個好孩子,順從父母的決定去做不只輕鬆也不會做錯,他們不想要那麼辛苦,只要當個平凡的普通人或躺平就夠了。

但他也提及,想要擁有平穩或普通的生活並不是好孩子們想像中那般容易,因為生活中會有各種情況需要解決,不可能事事如己所願不遇到麻煩。當我們無法自行決定自己的人生,就代表會有其他人幫你決定人生,而其他人又怎麼可能都會察覺你內心的期望,替你做出想要的決定?這樣真的能獲得平穩嗎?

這本書不只生動地描繪出所謂的「好孩子症候群」是什麼模樣,也拋出很棒的提問,雖然他最後提到想給年輕世代的建議,但我個人覺得這種「聽話省事」的認知需要跨世代都一起突破才行。而且讀完後也感覺這和臺灣年輕世代的生態頗為相像?總覺得年輕一代的好孩子們似乎更認命也更無力,不像我察覺到自己原來有「乖寶寶症候群」之後還覺得有些痛苦。

換個角度看看現在年輕人的厭世與不作為,有時候只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想法及做法沒有信心,因此習慣等候別人給指令或先行示範,或許試著明確地指出請他們幫忙做什麼事,有可能會看到他們的另一面。他們並非不上進又或不積極,只是先模仿了大人們的消極。

私下給予肯定,鼓勵嘗試陪伴失敗,並且給予機會讓他們練習做決策,我想,好孩子也會和乖寶寶一樣能迎來「登大人」(臺語)的一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