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新詮釋過往的經驗,得到新的體會

我們的人生經歷是一本值得重覆翻閱的經典書籍,不同的時期瀏覽會得到不同的體悟。

這並不是指我們需要天天沉溺於往事之中,反芻與鑽研過往的各種細節,畢竟與舊事糾纏無益於過好當下的日子。但是,在人生轉折處又或遇到重大問題時,試著回頭檢視自己一路走來的歷史軌跡,不但可以幫助自己更看得清楚做出抉擇的原因,與理解背後的思維脈絡,也有助於我們調整之後的行事方向又或避免再犯相同的錯。

多年前可能在遭遇或事發當時我們無法理解與接受,非得歷經年月的醞釀、發酵,我們才總算懂得欣賞它的箇中滋味。就像回看過去我不喜歡的性格特質「討好」與「不擅拒絕」(兩個是成套配對的),雖然它們的負面作用帶來痛苦,可其實也提供了鍛鍊心靈的功用,如今我不太會再重蹈覆轍,但對它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慣性討好的另一面:訓練包容度

討好或取悅,代表我們會壓抑自我意願或忽略自身需求去迎合他人,以讓別人開心為優先,目的是希望自己被喜歡、被接納、被肯定,但這麼做卻會讓人喪失自我,也會倍感疲倦不堪,而且會損及自身價值感確實不可取。

但除了上述的負面作用之外,正因為討好讓我們放棄自我主張,所以面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或行為,就算是不完全認同或理解,就算是不完全自願的選擇,我們也會保持開放與尊重,並允許別人去表達,這等於是被動(或被迫)訓練自己接受各種人事物都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間接提升了內心的包容度。

即使我已經不再慣性討好,但我有感看到有別於自身價值觀的事情發生時,我更能接受「差異」的發生,並且還能以好奇的態度試著理解落差的部分,不會馬上加以評斷是非對錯,所以情緒起伏比較不那麼劇烈。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別人會想找我當樹洞,因為我能包容許多驚奇怪誕的事。

不擅拒絕的另一面:擴展舒適圈

討好與不擅拒絕是成雙出現的,因為想讓別人開心,所以不想讓別人失望,於是,當別人提出要求時,縱使感到為難,仍往往硬著頭皮答應難以說不,這同時也代表我們無法堅持自己的立場與設下界線,是很耗損心力的負面作用。

不過,在勉強自己只能說YES的狀態下,我們可能會有不少機會去做沒人做過的事,或迫不得已接下別人都不想要的挑戰,意外地學到更多不一樣的經驗或技能。無法拒絕只好棄守界線的同時,也因為搞不清楚自己的極限在哪,無形中開了扇新的門踏出舒適圈,漸漸地也擴展了能力與韌性。

我也曾因拒絕不了所以咬牙扛下一些困難的擔子,過程雖然煎熬,但確實在達成任務時有感經驗值提升。如今我大概已經探知自己的界線在哪,學著不要輕易地全然棄守,並且明白表達拒絕是我的天生權利,但如果真想嘗試,我也可以選擇接受,因為我知道自己並非只能待在舒適圈裡。

負面經驗未必只會有壞的結果

重新詮釋過往的負面經驗,我認為這過程就像初嘗剛開瓶的紅酒,一入口又澀又苦,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好喝的,但放置一些時間醒酒之後,會發現味道與一開始截然不同,原本的苦澀會變得圓潤順口。但如果我們沒有耐心靜待它的轉變,也沒有勇氣再喝上它一口,就不會知道原來,那杯紅酒能變得如此美味。

每段人生經歷,無論當下是喜是憂、是好是壞,其實都蘊藏著未被挖掘的智慧與價值,是我們可能會忽略的禮物。面對過去的討好與不擅拒絕,我也曾感到疲憊與挫敗,但若換個角度來看,它們同時也教會我包容差異、接受挑戰,並增強了內心的耐受力與提升了外在的能力。

現在的日常點滴,都是舊時經驗的累積。這樣的反思不僅讓我更能從容地面對未來,也讓我理解與接納過往的負面經歷,而無需再苛責或感到懊悔。因為我知道每一次的成長,都從矛盾與掙扎中孕育而來,也塑造了更成熟、更全面的自己。

即使是當下糟透了的經驗,或許多年之後,都能從不同的角度發現新的體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