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

在學習自我改版的過程中,勢必會回過頭重新解析自身的成長軌跡,以便看清楚自己從小養成的初始版本是什麼模樣,瞭解自己如何處理與面對情緒、如何解決與應對人際互動、如何度過與回應痛苦等等面向。

除非我們是有意識地從旁觀角度去翻閱自己的人生故事,否則可能根本不會察覺自己有哪些價值觀與信念源自於原生家庭,也可能不會發現自己的生命走向漸漸地如同父母的翻版。

回頭檢視自己的過往人生帶給我很多啟發,讓我更看懂自己為何糾結於某些事,又或為何容易被某些情境勾動情緒,而這之中最讓我有感的,是我歷經了三次不同的「看見」,讓我驚覺,我的父母不再只是我的父母。

第一次,看見父母的能力有限

我從「怎樣能讓自己活得更快樂?什麼是『快樂』?」這個疑惑開始,從頭學習情緒課題。「情緒」對我而言相當陌生,以往我根本沒有想過「情緒」是怎麼一回事,只是很慣性地當個聽話且沒有脾氣的好孩子,我只覺得如果心裡難受,那一定是我的問題,我便會想辦法去迴避或忽視那種不舒服。

待我與自己的情緒越來越貼近,也更擅長辨識出情緒類別後,我才發覺以前用壓抑與冷處理的方式漠視情緒的做法,是從原生家庭中學來的。

當我們沒有聽從父母的話時,他們會對我們發脾氣,而且我們不能反抗,只能靜靜承受壓抑不快,有時候,我們也會感覺到爸媽之間氣氛不對勁,但他們從沒有在我們面前激烈爭執過又或理性討論過,我未曾看過大人處理情緒衝突的流程,只覺得有情緒是件不好的事,必須避而不談,不然大家都不開心。所以,我一直沒能與自己的情緒接上線,還自豪自己不會發脾氣是個優點,其實我是把自己的情緒開關按停了還不自知。

直到我看懂自己從父母身上承襲的「情緒模組」長什麼模樣之後,我才明白「情緒」的重要性並同時驚訝的意識到:他們沒有辦法教我情緒課題相關的認知,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學過如何處理,又怎麼教我?更何況,他們恐怕也只知道用壓制或硬吞的方式去面對情緒,所以我得靠自己。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父母「走下神壇」並且為此驚慌,原來,爸媽不是無所不能的!

理智上我當然清楚父母不可能做到所有事,就物質條件上來說本來也就無法事事滿足,但「父母」的地位在心裡原就是難以憾動的高高在上,會讓人無條件地認為他們什麼都會知道,只要聽他們的就對了,可沒想到,他們居然也有不會處理的或做不好的事,「父母能給我一切答案」的心理濾鏡從此碎掉了。

不過,比起認知到他們能力有限的失望,我反而湧現更多慌張,因為「靠自己」顯然比照爸媽的話去做更難啊!

這是我印象深刻的第一次「看見」。

第二次,看見父母的夫妻關係

我是在結婚之後才開始學著摸索與經營夫妻關係的,我有感自己是倍被照顧的一方,但沒有意識到自己延續了身為家中么女的依賴心,許多事都不怎麼想動腦筋,直接讓另一半做決定,畢竟這種不必太獨立的生活還挺好過的。

直到我媽媽某天突然和我聊起她和爸爸之間的事,當下心裡猛地湧現一股奇特的感受,像是被敲了一記,我看到爸媽身為我「父母」這個角色以外的「夫妻關係」,我那時表面上平靜地聽著,但心裡頓時手足無措,「啊?跟我說這些好嗎?我還只是個孩子啊?」

或許,子女步入婚姻對於父母來說是一種「長大」的象徵,所以她覺得可以找我抒發一下,但對那時的我而言,在我的視角裡,他們就只是「我爸我媽」這麼理所當然的存在,我看到的都是他們與我的相處,而我媽提及的是我身為女兒不會看到與體會到的那一面,那和我心裡的「爸爸」形象不一樣,所以感到衝擊。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忽然覺得自己從原本女兒的身份,還拉著父母衣角仰望的角度,變成能站在他們身旁,或甚至可以拉開一點距離觀察他們的平視角度。我不再「只是」女兒,她也不再「只是」我媽,我們都是相同具有「妻子」角色的女人。

我因此開始留意他們身為「丈夫與妻子」這樣的角色在關係裡的互動,以及看見他們如何維繫婚姻關係,並發覺「壓抑與隱忍」是他們面對所有事的一貫作法,什麼話都不說清楚卻又覺得自己委屈。

當我看懂了父母的夫妻關係時,我同時也看見自己正在複製母親的行為。我圖日子輕鬆所以交出決定權,也等於放棄自主權,但有些事我其實並不完全認同另一半的做法,可是,我沒有說出口,因為怕對方不開心又或嫌我麻煩所以覺得「算了」,而我選擇忽略自己的不舒服。

這個發現確實讓我的依賴程度減輕了不少,因為我不想複製他們的模式所以做出改變,於是我學著表達與溝通,以保有自己的想法。

這兩次的「看見」,都讓我更加瞭解自己原本的心靈版本,也是我後續追求更新心靈版本和成為心靈工程師的契機。

第三次,看見父母各自的成長經歷

我是在母親驟逝後才發現,我「知道」我媽,但其實我「不認識」她,因為我只看到她身為「我媽媽」的一面,我深深感到遺憾。

所以我想著把她曾告訴我的往事整理出來,也和我爸爸聊他從小到大的經歷,並且簡單整理出爸媽和我相同也是40歲的時候,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看見他們的不容易,也讓我感覺自己與他們的羈絆更深了。

當知道我媽小時候經歷過家暴與較為辛苦的生活條件,和我爸身處於多子女的大家庭中不得不當個早熟的孩子時,我深刻的體會到,他們的「壓抑與隱忍」是不得不學會的生存技能,在那樣的背景裡成長,確實難以顧及情緒課題,太過虛無縹緲又奢侈,不如想著下一頓飯或該怎麼多掙點錢來得實際。

這次的「看見」讓我很心疼他們,他們努力做好「子女」、「夫妻」與「父母」的角色該做的事,卻沒有時間想到「自己」。

他們在成為我的父母之前,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對為了生活努力打拼的夫妻,當我把他們當成「人」看待,也開始懂得收回對父母角色過多的期待與美化,他們並非無所不能,也無法教會我所有事,比如情緒課題,他們也未曾學過,自然只會複製再上一代的那一套。

當我理解這點之後,便放下也破除了我原本看他們的完美濾鏡,不會因為他們不懂我或無法教給我什麼而失望,因此我才能從「女兒」的依賴角色中長大。

三次「看見」的啟示:重塑角色,擁抱獨立

三次「看見」不僅讓我重新認識父母,也促使我深刻反思自身的成長與局限, 明瞭若我 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可以先從看懂父母的人生歷程、看懂自己與他們有多像開始。

首先,我認清了父母的能力邊界,意識到他們無法教導我處理情緒,因為他們自己也並未掌握這項技能。這種發現雖然帶來短暫的失落,但也推動我開始依靠自己學習與探索。

其次,透過觀察他們的夫妻關係,我明白自己的依賴模式如何來自母親的影響,進而決心改變,學會表達與自主決策。最後,當我深入了解父母的成長背景,明白他們的隱忍源於生活的艱難,我開始以「人」的角度看待他們,而非僅僅是我的「父母」。

這個過程打破了我對父母的完美濾鏡,讓我不再埋怨他們的不足,反而學會感激他們的付出,並接納他們的缺憾。更重要的是,我逐步區隔了「自己」與「原生習慣」,這也成為我自我改版的契機,讓我有機會成為更獨立且更具同理心的自己。

這是我人生中最棒的收獲之一,感謝我的父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