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篇:先看懂父母的情緒模式,會讓你更懂自己

前一篇我提到我們可能會模仿父母的情緒模式,但除了學習他們處理內心世界的方式之外,我一直認為,如果我們能學著回過頭,去看清楚原生家庭的各種狀況,就會知道自己承襲了多少父母對事物的想法及信念。

而那些想法及信念在潛移默化中深植心底,變成不假思索的下意識反應,若能有此覺察,就會發現為自己改版的關鍵,也能讓我們不再繼續以「我天生如此」做為不改變的藉口。

我從父母身上看到許多,也從觀察他們的過程中,決定改變自己身上的一些事。

關係中不保持沉默

我很慶幸自己身為我父母的女兒,但若跳脫親子身份,從旁觀察他們的夫妻關係,我真的覺得「很可惜」。

現在平日下班後我會返家煮飯與爸爸一起共進晚餐,我不記得是我向他提起,或是他自動承擔,總之從某天開始,他開始會把要吃的葉菜先洗好,然後,再進一步先把湯也煮好,有天聊起這件事,老爸隨口提到他只是不想讓我下班回家後還忙那麼久。

這是以前我媽在世的時候他很少做的事。

我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從小到大我見她家事一手包辦,後來因為腦子裡的瘤讓她的關節容易難受,離世前幾年一直碎念想退休了,不煮飯了!但我爸總是保持沉默與被動,到飯點時還是會問我媽要吃什麼,因為我媽作菜真的很好吃,以致於他也不太愛吃外食,所以我媽也只好持續下廚。

而我媽在背後向我埋怨我爸都不讓她休息,可她卻也不願意向我爸表明想法,只認為他應該主動體諒,於是,她老是默默地認為自己很苦命,身體不舒服還要繼續操勞。

直到她離開後,有回我提及以前老媽說不想再作飯,為什麼我爸好像沒有很贊同?我爸說,他知道我媽因為關節變硬所以不舒服,但是他怕我媽完全放手不做,不動動手腳到時候惡化得更快,因此雖然他感覺好像我媽不太開心,但他還是覺得讓她身體動一動對她比較好。

我當下聽到的第一反應是心揪在一起疼到不行,兩個人什麼話都不講出來,結果是一個已經先入為主認為丈夫不貼心,一個則是安靜地做自認為貼心的事,這真的是太可惜了啊!

也因為如此,讓我在經營自己的婚姻關係時更留意「表達」與「溝通」這兩件事。

我不想只是靜靜地忍受委屈,又或放棄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會說、想說也願意說,同樣的,我會聽、能聽也願意聽。我把意見不同視為增進瞭解的契機,而不是傷害,也下定決心更勇敢面對在溝通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磨擦,因為,我看見在關係中保持沉默,會讓彼此錯過對方的心意徒生難過。

永遠記得保有「自己」

若以相同40歲左右的年紀比較父母與我的人生,我們的40歲大不相同。

當我爸40歲,已有3個子女(那年我5歲),成立自己的水電工程公司已經10年;當我媽40歲,已有3個子女(那年我8歲),和平東路三段租屋處開了小吃店;而我的40歲,那時還在學校任職約17年,已婚無子女,剛適應遠距婚姻生活,基本上我只需要顧好自己就夠,人生非常自在。

他們的40歲,沒有休息享樂的時間,全被工作和生活雜事填滿,連睡覺的時間都所剩無幾,更別提思索「我想要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有多浪費時間,只能拼命想著今天要撐著去,煩惱著明天的錢哪裡來,每天都是人生壓力的顛峰期。

而我的40歲,對照那時他們兩人承受所有的現實壓迫,毫無喘息的生活,我那些再痛的經歷,都還有家人們陪在身邊一起承擔度過,心理重量已經輕得多,而且我背負的責任少,活得更沒有束縛,機會也更多。

身為父母的他們,總是在做自己認為「應該要做」的事。為家庭犧牲奉獻付出所有,漠視自己的需要與極限,義無反顧扛起許多責任(加上經濟環境狀況不佳,往往疲於求生存無瑕顧及其他),等到晚年可以停下腳步的時候,也已經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尋什麼,更不記得自己想要成為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了。我甚至聽見母親嘆息,「我不知道自己忙了一輩子到底得到什麼」,這是多麼讓人難受的體悟。

兩相對照過後更是提醒我,人生要以自己的所需所想視為優先要務!這並非指不要為家庭付出,或不為目標努力,更不是自私。每個人的人生,先照顧好自己是對自己的責任,能活出自己的抉擇,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我敬重與回饋父母當年的辛勞,但也感謝他們讓我認知到,要更懂得珍惜與把握屬於自己的人生。

從父母的人生模式中,或許我們會看見某部分與現在的自己有雷同之處,那是因為我們默默複製了父母的價值觀,有時不知不覺會做出類似的選擇,於是人生軌跡與父母相近,但如果發現有哪些我們不想和他們一樣的部分,那正是為自己轉換新版本、活出真正自我的契機。

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或許,可以先從看懂父母的人生歷程、看懂自己與他們有多像開始。

 

相關文章:

妳不說他不會知道
別讓身邊的女人心理過勞
原生家庭中的夫妻模板
轉變原生情感習慣

不做好孩子也不做好人,只做自已
40歲那一年,你在做什麼?
我決定不要活得和我媽一樣
願意成為自己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