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妳不說他不會知道〉,說到我媽常哀嘆家事做太多腰痠背痛,我告訴她累的話應該請我爸分攤家務事讓他幫忙,但她搖頭,因為她覺得如果我爸想做,他自己會知道該分攤什麼家務事,而不是等著她開口要求,那時我心想,「他應該自己知道要做什麼」和「我不喜歡一直開口叫他」這兩句話聽來好熟悉,不只在我父母的夫妻關係中聽到,好像也有很多太太掛在嘴邊。

   我原先覺得是我媽有成見,先行預設我爸肯定不想或不願意幫忙,可心裡其實默默期盼哪一天他會主動發現並承擔那些「他應該要做的事」,卻總是失落因此埋怨,所以我那時的想法,認為是男人本來就並不清楚女人需要哪些協助,這和不想做、不願意做、做不到是不一樣的,而我媽(女人們)應該勇於開口提出需求、要求或請求,說了他才會知道,情況才有可能改變。

   「妳不說,他怎麼會知道呢?」我這麼跟我媽說,我無法理解她不想改變又生悶氣不爽的想法。

   但等到我開始讀《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看到作者描述面對家中各種大小有形無形事務的心境及壓力,我才驚覺自己當時對我媽說的話有多過份,書裡好多段文字都像巴掌般啪啪啪打在臉上,熱辣辣地讓我感到慚愧,我媽心中那股無法清晰描述的煩悶與怨氣,來自於她經年累月毫不停歇因此失衡的「情緒勞動」,她沒有意識到,我們也沒有察覺到她已經「心理過勞」,而我沒有意會到自己那些話背後隱藏的想法,正是讓我媽心累的原因之一。

什麼是「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的概念最初於1983年由美國社會學家霍奇斯亞莉(Arlie Hochschild)提出,定義為「管理本身情緒用以創造公眾可見的面部及肢體表現」(例如空服員於航程期間服務乘客的各種表現)。此書中則是延伸定義為「結合情緒管理和生活管理,為了讓周遭人感到舒適和快樂所做的無償、無形的工作」,就是讓一切事情順利運作而承擔的精神負荷,為了管理如何以及何時表達情緒所做的努力。

   在我還未離家前,早上我媽會為我備妥早餐,方便我吃了之後上班,出門前會提醒我留意氣溫下降或帶傘,確認我晚上會不會回家吃飯,我在家從不擔心餓肚子,衣櫃裡也隨時都有乾淨的衣服穿,從小到大無需分攤家務,因為我媽總是說她來做就好,我們只要盡好自己的本分,好好讀書、專心工作就夠了。在這些看得到結果的有形家務背後,所有無形的心力都是「情緒勞動」。

   她得比我提前起床,更換早餐怕我吃膩,擔心我少穿衣服,留意我哪天得加班,她記得我的生日、口味喜好和所有生活習性,而且不只記得我的,還記得全家人的,她也最清楚家裡所有東西擺放的位置,很多時候我們只要開口叫聲「媽」,就能解決問題,她總能隨時顧及家裡所有人的需求,她一直都做這些事,讓家裡的所有事情都運作得宜,我們也習慣如此,因為她一個人就能俐落的做好一切,並且持續了幾十年。

我說錯了什麼話?

   我自己直到結婚在外自住,才開始學著怎麼做家務事,這才明白她的辛勞,但因為另一半也負責部分家務(接手我不喜歡的事,如拖地、洗浴室),減少了我的負荷,所以我才會勸老媽要把家事分出去,看起來似乎很合理,可正是這樣的想法,讓我不自覺說錯話。

   「妳不說,他怎麼會知道要做呢?」這是我那時的疑惑,但當我看到書裡提問,「為什麼都是女人要開口呢?」我瞬間恍然大悟,我會認為是我媽該開口要求分攤家務,覺得解決她的疲累方式是讓我爸「幫忙」做家事,是因為我認定我媽(女人)才是主責一切家事的人。

   是她不懂得提出要求才讓自己那麼累的想法,實際的意涵是在表達,「家事都是她應該要做的事」,還包括與家事相關的所有情緒勞動,這是多大的情緒壓力?而我竟無意間也如此認同,覺得「只有」女人知道家事有哪些且該如何分配,女人「天生擅長」這類事情和細膩的情緒勞動,照顧好家人、讓家庭運轉順利也是「證明自我價值」的方式之一,男人「本來」就不熟悉、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特別強調的幾個詞彙,都是我未細想便擁有的預設立場,但事實真是如此嗎?還是從小耳濡目染被教導而來的認知?我們以為女人基因內建的「情緒勞動」能力,其實也都是後天習得的,並非天生。

   當女人開口要求男人做家務工作時,有時總會懷著愧疚,認為是自己能力不夠,做不到所有事,所以才得麻煩他,思忖著要什麼時機講,還要用溫和的口吻表達才不會讓他覺得煩,如此內心演練對我們而言好似習慣成自然,就算不是抱持著請求協助的想法,認為他本來就該分攤家務,也可能還是需要妳事前再次提醒對方記得做,並忍著事後不挑剔。很多時候,女人依舊負責確認所有事項和進度是否完成,負荷情緒勞動的壓力,而男人可能覺得他做完那件事就算分攤家務,我們期望男人主動承擔,就像是「請他記得拖地」和「不用妳開口他就會主動安排時間拖地」的差別。

   這並非在批評男人都不做家事,或是男人做家事不值得被感謝,只是在表達男女對於「家務」這件事的認知範圍不同,但就連我身為女人,我自己都低估和忽略了家務事以外,「情緒勞動」其實更讓人心力交瘁,要記得家裡的所有事,規劃好各項家務的順序、時間,考量每個人的喜好,維持全家人生活上的各種順利及舒適,這些無償的辛勞與付出,理所當然被劃為「那是媽媽/女人該做的事」,所以未能獲得重視。

   我把一切責任歸於我媽身上,不明白為什麼她不能從照顧家庭這件事上獲得成就感,卻不理解她內心可能交織著各種感受,因為懷有對家庭的責任感,不想做卻又覺得愧疚,一方面也因為無人理解感到不悅,或未能感受自身價值的失落等等,難怪她那時無法說出為何滿肚怨氣,多年累積的心理過勞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描述。我們感謝她的照顧,但也並沒有表達出理解家務事及情緒勞動的沉重壓力及其價值,老爸「幫忙」拖地、洗晾衣服,我們就覺得老爸是好男人,但相同的事她做了幾十年,我們卻鮮少給予同等讚美,這樣的落差又如何能讓她也認為自己的付出很有意義呢?我越看書越明白自己那時犯的錯誤。

「情緒勞動」是人人都該學的心理技能

   書裡提到了各種生活情境,描述「情緒勞動」這件事在男女認知上的差異,許多內容都讓我深感共鳴,這本書絕對不是在攻擊男人,而是讓人更深入體會及理解「情緒勞動」對生活的重要,它是以「關愛身旁的人」為出發點,為了讓身邊的人都感到舒適開心而付出的無形心力及精神負擔。考量所有人的想法感受,想辦法讓一切順利運作,思索事前準備、事中效率與事後效果等等,留意細節全盤計畫,這樣為人著想的心理技能其實無關性別,每個人都值得學習。

   女人常是因為潛移默化的教導及影響習得「情緒勞動」,並淋漓盡致發揮在家庭上,只是也很容易因此造成自己的心理負荷過重,在家庭功能維繫上,常只有媽媽/女人關注家務事及留意家人的需要,當然也有如此做的爸爸/男人,我沒提到不代表沒有或他們不值得感謝,但是女人做這些事情時,也需要同樣被重視、被回饋,獲得她們應該要得到的愛及感謝,而不是被視為「應該」,所以如果男人也能習得更好的「情緒勞動」技能,不只能減輕女人負荷,也會更懂得在意與記得家人的一切,能與家人建立更深的連結。

   「當女人不再需要開口『求助』,男人不再是『幫忙』家務,才能邁向真正平衡的家庭生活」,這是本書作者期望未來每個家庭能達到的目標。所謂的平衡,並不只是「平分」或全面捨棄情緒勞動,而是家庭成員們都明白「家裡的事是每個人份內的事」。每個人都能理解「情緒勞動」的重要性,為家人著想,自動自發地承擔責任,而不只是等著被分配、被指派、被請求,家不能只丟給媽媽一個人維護,所有人都該一起投入。

   雖然我現在才知道自己那時說錯了什麼,也無法向離世的媽媽表達歉意,但我更感謝她的例子讓我更明白,我並不想再複製這樣的狀態,所以我會試著從自己的家庭開始,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

   這篇文獻給我媽媽,謝謝她這一輩子的辛勞付出,我愛妳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