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應該是在2012年挑戰「微笑紀錄365」每天連續不間斷寫下讓我微笑的人事物時,開始對「情緒」課題感到好奇與產生興趣。

那時我希望能藉著這個自我挑戰與自我實驗,找到能讓我快樂的原因,我期望自己能夠「更快樂」,但在觀察自己的同時,我不只看到使人微笑的人事物,同時也看到帶來不快的人事物。當我們能夠意識到生活中一種情緒的存在,就會逐漸也看見其他的情緒,「原來這件事會讓我開心,那為什麼那件事會讓我不開心?」這樣的疑惑便是我學習情緒課題的開端。

我真感謝自己當年靈機一動進行「微笑紀錄365」的挑戰,現在我依舊每天寫出自己的所得所想,這變成是我協助自己檢視心靈改版與情緒轉變的好習慣,也讓我逐步更瞭解自己。現在回過頭去看,我看得出自己這些年學習情緒課題是有「階段變化」的,心境及想法都隨著不同的階段改變,所以想整理出來,看看自己走過了哪些路,也與你們分享我的經驗。

學習情緒課題的階段

1.忽視:不明白情緒課題,習慣迴避壓抑。

在成長過程中,我並沒有學過與「情緒課題」相關的知識,也所以處理情緒的方式,都是從父母又或從生活經歷中習得。以往更沒有想過「情緒」是什麼,但被教導著要當聽話當好孩子、要以和為貴、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等等,因此我如果感覺自己的「心裡不對勁」,我就會想辦法迴避這種不舒服,假裝沒這回事,又或忍著不說,只因為我怕別人會生氣。這個階段,我不知「情緒」是何物,習慣性地用忽略、迴避與壓抑去對抗心裡的難受。

2.消滅:不允許有情緒,想消滅負面情緒。

我學到什麼是「負面情緒」,但視它們為讓人不開心的存在,我很不喜歡它們。對我而言,喜怒不形於色才是「成熟」的象徵,所以我一直學著怎麼「消滅」負面情緒,我練習「不抱怨運動」,運用「垃圾車法則」把負面情緒具象化,學著把它們看得更清楚,但卻是為了想辦法要拋掉它們。在這個階段,我雖然看見負面情緒了,可是我卻也不想看到它們,我認為如果我有辦法讓自己更快樂的話,那我就不應該會有這些負面情緒。

3.理解:人必然有情緒,正向加負向等於完整。

《允許自己不快樂》這本書讓我對負面情緒改觀,因為我學到不管是正向情緒或負面情緒,它們都必然會存在,也都是我的一部分。我們的情緒會在正負向的光譜間流動,「正負」情緒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不等於是評斷情緒的「好壞」或「對錯」,所有的情緒都有它們的提示作用,擁有正向及負向的情緒,擁有所有的情緒,我的心才會是完整的。我尤其喜歡「完整」這個詞,讓我如釋重負,明白我不必因為有情緒而責怪自己,也看懂我以往誤將「轉念」用在壓抑負面情緒上。轉念,是換個角度解讀自己遇到的事,而不是強迫自己由負轉正,這是不一樣的。

4.接納:承認並接受自己能擁有所有情緒。 

我試著更進一步學習「負面情緒」,和以往不同,認識它們是為了想和它們好好相處,而且我變得更喜歡它們的存在。我能夠承認、接受及允許自己擁有所有的情緒,而且不會因為內心湧現負面情緒感到罪惡或歉疚,因為那反而是在提醒我有待解決的狀況。每一種情緒都是「我的想法」,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們想對我說的話,我比以往更能留意和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噢,我在不爽了」,同時也更能自問:「為什麼我會不爽(為什麼會那種情緒、感受及想法)?」每一次觀察到自己的情緒發生,都讓我有更瞭解自己的機會。

5.關照:學習情緒技能,懂得自己的內心感受。

「看見」情緒,才有辦法進一步學著處理與管理,我漸漸與情緒變得更熟,叫得出它們的名字,也比較懂得把「我」和「情緒」分開。憤怒不等於全部的我,悲傷也不等於全部的我,我讓它們走進我的心門,它們是我的客人,我會好好聽它說話,但我不會再被它們綁架。試著從旁觀立場看自己當下的狀況,明白該解決的不是情緒,情緒只是反映出自己心裡可能有未解的結,一切其實都和外界環境的人事物無關,是自己如何解讀與回應事件因此產生情緒。所以當我解開自己的情緒流程及觸發情緒的開關之後,我也更知道自己內心的痛點,和如何關照自己的感受。

學習情緒課題的目的

許多內心課題都會藉由情緒顯露出來,不同的情緒也可能都指向同一個人生課題,而越強烈的情緒反應就代表那件事越接近自己的核心痛點。當然,有些情緒是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或是很難直視的,但正因為有這些情緒,我體會到什麼是「活著」。我從情緒反應找出我該面對的內在糾結,情緒就像是條引線,再繼續向內挖掘才是我該為自己拆除的心理地雷,這麼一想,我就越感恩它們的存在。

現在的我明白,面對情緒課題,我該學的是怎麼好好關照自己的情緒,對我而言,「關照」包括擁抱、傾聽、回應與表達情緒,這讓我可以坦然且適當地展露出自己的喜怒哀樂,而這樣的過程都有助於我活出真實的自己。我仍舊在持續和我的「情緒朋友」們培養感情,希望與它們變得更熟悉,或許,我還會再前進到新的階段也不一定?我永遠期待有新的收獲

相關文章:活出所有情緒,展露真實自我看見負面情緒的正能量自我接納等於有能力用愛自我療癒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