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識自己與否定自己

我最近理解到「認識自己」與「否定自己」兩者之間決定性的差異,而關鍵就在於「判讀自身能力的時機」。

過去的我一直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因此常常在還沒嘗試之前,就先行避開那些我認為不擅長的事情。我自以為那是對自己有清楚認知,可後來才明白,那其實是自我否定的表現。

自我否定的陷阱

回顧過去的經歷,我發現許多事情我還沒試,就直接判定自己做不到。比如獨自旅行,我本來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方向感極差、膽子又小的人,光是想像在臺灣一個人出門玩都覺得困難,何況是獨自出國?我便這麼先給自己貼上了「不行」的標籤,從未考慮過那些可能性。

但後來,因為一些契機,我鼓起勇氣展開了一個人的旅行,才發現原來自己能記住路,或根本也不必記路,只要會看導航就可以,甚至我還能享受探索陌生環境的樂趣,更克服了與陌生人對話的不安。每次成功走完一趟旅程,我都會驚訝於自己的成長,發現那些原以為「做不到」的事情,其實只是我沒有給自己機會去做罷了。

這讓我開始思考,過去的我是不是錯把「自我否定」當成了「認識自己」?當連嘗試都沒嘗試就直接下定論,那未必是認清現實,也有可能是因為拒絕成長。

真正的自我認識

認識自己,不是單純地列舉哪些事情我不會、我不行,而是在嘗試和經歷過後,才能確定哪些事情我擅長,哪些真的不拿手,盡量客觀地透過各種經驗認知自己的優缺。

以人際關係為例,我一直知道自己偏內向,面對新環境會感到不安,因此總認為自己難以適應陌生的社交圈。然而,當我決定主動做些改變,學著釋出友好、提供協助,我發現自己能逐漸融入新群體。

我曾在一個新的職場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慢慢覺得自己真的融入其中。過程中我選擇主動分享經驗和資訊,協助同事解決問題,漸漸地,我和團隊的距離拉近了,彼此也建立了信任。我發現,即使我本質上還是個內向的人,但透過行動和努力,還是能以自己的方式適應新的團體互動模式。

自我否定與自我認識的關鍵差別

我逐漸明白,在嘗試之前就判斷自己不會,是自我否定;而在經歷過後確認自己是否擅長,才是真正的自我認識。前者可能讓人裹足不前,而後者則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舉例來說,我曾經認為自己不擅長烹飪,一開爐火我就手忙腳亂,若我因此就不再走進廚房,那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完全不行。但後來,我暫離工作休息了一年,也恰巧遇到疫情不宜常外食,我便開始執起鍋鏟煮飯給自己及家人吃,熟能生巧後,我已經能變化菜色煮出至少四菜一湯的一頓飯。我很開心自己學會了新的技能,也改變了我的認知——我不是不會下廚,只是先前練習得不夠多。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更新對自己的看法。

給自己機會認識真正的自己

現在的我學著多給自己機會,不急著先認定「我不會」。我明白,不去做,鐵定不會;但做了,雖然結果不一定成功,至少我能確定自己是否真的不行。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讓我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即使最後確認了某件事確實不適合我,也不代表我是失敗的,因為我勇敢地去探索過,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

我曾以為,認識自己就是了解自己的缺點和限制,可現在我認為,自我認識,包含試著瞭解我們的潛能、優勢、興趣,或是各種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那些未曾嘗試就被我們先行否定的事,或許正藏著一個新的自己。

不要讓自我否定剝奪了自己成長的機會,別讓那些「我不行」的念頭阻礙了更新的可能。多給自己機會,說不定會發現,原來我們比想像中還要更有能耐,也比過去的自己更接近真正的模樣。

認識自己,才能過得更像自己。

相關文章:認識自己≠為自己貼標籤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