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識自己≠為自己貼標籤

我一直對「認識自己」充滿好奇,所以我習慣性地會觀察自己的生活內容或內心活動,而每天寫微笑紀錄就像是在寫「觀察日誌」,從中釐清或更瞭解自身的價值觀及想法,再看是否有需要調整又或是可以繼續維持的部分。這種日常清理與整理心靈空間的過程,還挺符合我身為心靈工程師的身份,我也頗熱衷於「內在軟體維護/自我版本更新」的工作。

所以與「認識自己」有關的書籍又或文章影片等等內容,我都有興趣一覽,也藉著閱讀這些資訊的過程逐漸瞭解自己,以下是基本的統整:我的性格偏內向,MBTI是INFJ-T,屬於高敏感族群,具有冒牌者情節,也是個完美主義者與樂觀的悲觀者,還有乖寶寶症候群,而我的內在冰山是「不被愛」的課題,大五人格測試裡開放度、責任心及友善度都偏高……如果有需要,我還可以再多描述一點。

這些形容確實都是我,但,這就真的能代表我足夠認識自己嗎?還是,我不過是在尋找各種標籤往自己身上貼,試圖藉由各種測驗來拼湊出「我」是誰?這樣的自我提問,是我在探索自我版本的過程中,持續用來提醒自己的問題。

不要讓標籤變成自我限制

在各種測驗中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除了可以多認識自己一些之外,還可能因為知道原來「有人和我一樣」而獲得歸屬感,又或,藉由那些特質幫助自己更好的融入適合的圈子內,或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確實也是增進自我瞭解的方式。

不過,如果太過強化或依賴這些標籤,就會產生扭曲的信念變成自我限制。

比如,會以「我是I人」(Introvert內向)為理由,所以迴避一切社交、抗拒與E人(Extrovert外向)相處,或斷定自己不擅長言詞;比如,會拿「我有完美主義」為理由,所以嚴厲地要求別人也要達到自己認為的標準;比如,會用「我是高敏感族」為理由,放任自己陷入過度思考中或總覺得自己受害被針對。好像自己就是「只能」表現出符合標籤說明的言行舉止,不然我就不是我了。

我自己覺得這樣的認知稍嫌狹隘,反而會限縮自我認知與自我成長的能力。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會只有單一的樣貌,而且我們的心靈與性格其實都具有彈性,並非無法改變。就像我們其實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自己的性格偏向,在家裡、在工作場合或在情人面前,在不同人前的我們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言行反應,但每個貌樣都是「我」。

好比我平日雖然偏內向,但我知道自己可以「不只是」I人,在必要的時候,我「還可以」調動能量來提高情緒讓自己表現出E人的一面,而且我知道E人狀態下的自己依舊可以真誠待人,並不等於我就是虛偽的,因為我明白呈現這樣的面向有助於我與他人產生連結,或更好地適應環境。

也比如我知道自己的完美主義比較會呈現在工作事項上,期望有明確的計畫與追求品質,但我多半是自我要求,而不會擴及到他人身上,至於生活層面上的許多事,我則是會放寬標準,也能接受不完美和不做計畫,我並不會要求所有事都非要做到一百分不可。

那些性格標籤都只是一種「傾向」或「偏好」,而且可能隨環境或人生經歷產生變化,並不是絕對值。知道自己「除了是」已知的標籤之外,也允許自己「還能夠」移動到標籤的另一端,敞開心看待自己面對事情的各種回應及想法,這才能幫助自己發現更多人格發展或自我成長的可能性。

你對自己的認識有多少?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描述自己或如何介紹自己?

「認識自己」不該只是貼上標籤或只套用測驗結果就判定自己一定是什麼樣子,認識自己,更像是持續探索與調整的動態旅程。找到屬於自己的標籤固然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並帶來認同感或歸屬感,但若過度強化,就容易成為自我設限的框架。

我們的性格並非靜態不變,會隨著各種情境變化而呈現不同面貌。唯有承認與接受這種多樣性,我們才能超越既有標籤,發掘更多成長的可能性。認識自己,就是在接受與轉變之間找到平衡,讓內在自由流動,並且擁抱在不同時期變化中的自己。

保持好奇心,就有機會繼續認識新的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