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乖寶寶症候群:以自己為優先不是自私

乖寶寶症候群系列文章

(乖寶寶症候群,所謂「症候群」是指數種心態或狀態的綜合呈現,而乖寶寶類型的人可能會具有完美主義、務求使命必達、壓抑情緒且迴避表態、自我批評或常感愧疚,還可能伴隨冒牌者症候群,也常有順從心態並以他人為優先等等人格特質。因此,我借用「乖寶寶症候群」這個名詞來比喻這類性格,還請留意這並不是正式的心理學專有名詞。)

乖寶寶如我,最常使用的生存策略是「聽話」。我們往往自動放棄自己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拋棄自身的想法與意願,直接順從身旁重要親友的意見,並將完成他們的要求與期待視為首要任務。這種討好與遵循的行為,都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對認同與愛的渴望。透過讓別人滿意,我們試圖證明自己是有價值、值得被愛的,與我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在這樣的生活模式裡,我逐漸察覺到自己潛藏的幾種預設心態:讓別人作主才是對的,聽從別人的話才是安全的;別人的感受和需求比我的更重要,優先考慮自己是自私的;我不應該只想到自己,大家都好我才會好。這些看似利他的信念,並非出於我無私的大愛或天性善良,而是因為害怕違背這些信念所帶來的後果。

如果我「不乖」了,可能會被人討厭,可能會不被喜歡,甚至被指責、被疏遠。這正是乖寶寶內心最脆弱的痛點——我們無法承受被否定的恐懼。於是,我們只能選擇做「乖」的事,將「自己」擺在所有人事物的最後,不敢肯定自己的意見與主張、不敢設下界線,也不敢提出各種需求。即使心中浮現委屈、難受的情緒,我們也會迅速壓抑,並責怪自己「怎麼可以這麼自私」,採取自我批評與自我漠視的方式,強迫自己維持「乖乖的」形象。

這樣真的快樂嗎

然而,長期壓抑自己的感受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會讓人逐漸失去自我。當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建立在滿足他人需求的基礎上,我們的內心難免累積越來越多的無力感與失落感。更糟的是,當別人習慣我們的順從時,甚至可能開始將我們的配合與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直接無視我們的感受,使人陷入更深的痛苦循環。

我開始思考,這樣的自己,真的快樂嗎?為什麼「做自己」會變得如此困難?在克服一些人際往來的難處後我逐漸理解到:「以自己為優先」並不是自私,將「我」視為最重要的人也不是自以為是,這其實是建立自我價值的方式。因為當我們懂得珍惜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學會聆聽自己的聲音與尊重自己的需求,才能真正地擁有力量去愛人、幫助人,讓彼此的關係建立在平等而非犧牲的基礎上。

不過,要改變慣性的思維不是一蹴可幾的,我也仍在練習中。從小事開始練習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再壓抑負面情緒,而是允許自己感受、表達;學會在照顧別人的同時,先照顧好自己。我試著提醒自己:「我也是重要的,我的感受也值得被重視。」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是個乖寶寶,希望我們都能學會——我們不必一輩子討好別人,也不需要透過無條件順從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可以先愛自己。試著把自己放在優先位置上,我們會發現世界並不會因此崩塌,反而能讓自己更真實、更自在地面對一切。

先愛自己

視「自己」為優先並不是自私,而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當我們不再一味迎合他人,學會尊重自己的聲音,也才會遇見真正懂得尊重與珍惜我們的人。改變雖然不那麼容易,但每一次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每一次溫柔地接納自己的情緒,都是愛自己的重要一步。我們都值得被愛,但更值得先愛自己。

相關文章:

乖寶寶症候群的表現行為:怯於提出需求?
乖寶寶症候群:看見對不正確的恐懼
不做好孩子,也不做好人,只做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