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寶寶症候群,所謂「症候群」是指數種心態或狀態的綜合呈現,而乖寶寶類型的人可能會具有完美主義、務求使命必達、壓抑情緒且迴避表態、自我批評或常感愧疚,還可能伴隨冒牌者症候群,也常有順從心態並以他人為優先等等人格特質。因此,我借用「乖寶寶症候群」這個名詞來比喻這類性格,還請留意這並不是正式的心理學專有名詞。)
前一篇我提到,乖寶寶最常使用的生存策略是「聽話」,而搭配使用的做法便是「討好」。所謂「討好」,是一種刻意迎合他人、避免衝突、換取好感的行為模式,因此,乖寶寶常會不自覺地以聽話加上討好的配套作法來獲得他人的認同與肯定,藉此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人際互動的關係中,討好不一定是負面的,有時它能幫助我們在社交場合更順利,例如主動體貼別人、適時表現友善,確實有助於建立良好關係。然而,當討好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演變成無條件迎合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時,它就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乖寶寶慣性討好模式的典型特徵可能包括:害怕拒絕別人、過度在意他人的情緒、對衝突極度敏感,甚至為了維持和諧而選擇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的行為看似能夠維持表面的和諧,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導致內心的不滿與疲憊。
為何選擇討好?
乖寶寶之所以會選擇以「討好」作為人際應對策略,背後與幾個心理認知有關。
例如在家庭中,身為孩子的我們必須要表現地「乖巧懂事」,做個乖寶寶才能得到父母親的關注與肯定,於是這樣的成長經驗便讓我們學會了要透過討好來換取關愛,也就連帶影響我們日後的社交方式。
又好比,我們總認為只要自己順從別人的意見,就能避免爭執,並下意識地覺得讓每個人都開心是自己的責任,於是忍不住討好他人。而這些做法都是因為我們認為唯有滿足別人的期待,才能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與擁有歸屬感,卻沒想到那同時也讓我們自尊低落或缺乏自我認同感。
而且,長期依賴討好策略可能帶來許多負面影響。首先,它會讓人際關係變得不平衡,當一方總是在付出,而另一方習慣接受時,關係便會變得不對等。再者,討好行為容易導致自我忽視,當我們總是以滿足他人的需求為優先,久而久之,我們可能也會失去對自己的認識,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怎麼想。最後,討好模式還可能讓人陷入內心的疲憊與壓抑,因為長期壓抑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可能會在某一刻爆發,帶來情緒的反嗜。
如何擺脫討好模式?
乖寶寶有時候會將討好視為一種友善的行為,因此未能察覺哪裡不對勁,可能還會覺得,難道釋出善意不對嗎?難不成要冷漠待人嗎?
擺脫討好模式並不代表需要變得不近人情,而是學會在關係中找到平衡,既能維持良好的互動,也能忠於自己。我結合了自己的經驗及我與ChatGPT的對話,綜合出幾點或許能改變慣性討好的方式:
1.學會建立與表達清晰的界線:習慣性討好的人常容易配合他人而忽視自己的界線,或不敢表達拒絕,但這種過度迎合的作法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委屈。所以,學會適時說「不」,明確表達自己的底線,例如:「我很樂意幫忙,但這次真的不行。」尊重自己的想法,平靜地展現真實,才能擁有互相尊重的人際關係。
2.練習真誠但不討好的溝通:不討好並不代表說話就會變得無禮或冷漠,而是學習在尊重對方的同時,勇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使用「我」語句:「我覺得這樣不太合適」,比「你這樣不對」更貼近自己的感受,也更容易讓對方接受。此外,無須過度解釋或道歉,簡單明確地表達立場即可。
3.減少對外界認同的依賴:當我們能夠欣賞自身的存在與價值,不再透過依賴他人的認可滿足自我價值感,就能更自在地做自己。以及,學會接納自己,不必因為害怕自己不受人喜歡而過度迎合,因為真正的關係應該是建立在彼此的尊重與欣賞上,而非單方面的取悅。
4.懂得選擇健康的人際關係:與其勉強維持需要討好的關係,不如選擇那些真正欣賞你、尊重你的人。健康的關係應該是雙向的,彼此能夠互相鼓勵支持,而非只有一方無條件的付出。學會篩選人際圈,讓自己不必處在需要討好的環境中。
做真實的自己
當乖寶寶在討好別人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我們認為對方看了會開心的模樣,那是戴著面具的狀態並不真實,同時,也可能因為這種慣性而不斷加深「真實的我不夠好,不能顯露出來被看見,否則就會不被喜歡」的自我暗示,於是,越來越不敢面對自己。
請記得,我們不需要透過討好或裝乖來獲得別人的喜歡!真正值得維繫的關係,是能夠接受最真實的我們,而不需要偽裝與逢迎。當乖寶寶能擺脫討好模式,讓自己處於關係中的平等的位置,而非一味迎合的角色,才能建立真正平衡的人際關係。
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做對方喜歡的乖寶寶。不討好的我們,也值得被喜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