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討好自己就夠了》—破除過度努力的執念

這是一本幫助慣性「過度努力」的人打破舊有信念與執念的書。

身為一個「前」過度努力者(我學著不要復發),我深刻感受到那種時刻揹負壓力的感受,而且可能還覺得如果沒有盡全力、不夠努力,我就是個糟糕的人。

我也曾經陷入沒感覺自己拼過了頭,還自我鼓勵要靠意志力撐下去,結果搞得身心俱疲的經歷。直到我意識到,當我開始需要特別的、刻意的對自己精神喊話和打氣,以說服自己「我還可以、我沒問題」並繼續努力的時候,其實就代表我已經「過度努力」。

但為什麼我們要如此鞭策自己一直前進與爭取好的表現?我自己覺得這就是一種討好的表現,因為我們希望能獲得重要的人給予的認可及肯定,所以不允許自己停下。而且過度努力還可能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累才代表有盡全力去做,才代表有所收獲與成長,於是絲毫未覺我們給自己莫大的壓力。

作者藤野智哉醫生提供了5個階段共48則心靈處方,為過度努力者重新定義那些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實則會帶來自我壓迫的固有想法,讓人不再一直敦促自己要拼盡全力、要不斷加油、要做到最好,並明白如何善待自己,鬆綁自己的心。讀完書後我對以下幾個部分頗有同感。

微笑閱讀:《討好自己就夠了》—破除過度努力的執念

鬆綁自己的顧慮

過度努力的人常習慣性地把每個人的需求擺在比自己更優先的位置。為了照顧自己想顧好的人,為了想做到自己認為該做好的事,不知不覺中太過拼命,一邊還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會不斷要自己加把勁,以滿足別人的期待,一邊也總是過於顧慮別人的想法,所以往往勉強或委屈自己受人擺布。

而「使命必達」一詞,很可能被過度努力者認為是值得追求與讚許的目標,為此,他們甚至會忽略自己的感受,對於睡不著、不斷出現失誤,容易煩燥等等傳達疲憊的訊號視而不見,或視這類訊號為脆弱的表現,所以選擇不予理會。

對於過度努力者來說,完成別人的要求顯然更重要,可這種拼盡全力的心態其實來自於,他們更害怕看到別人對自己們失望,於是,讓自己努力地去符合別人的期待。比如若自覺周遭的人希望自己當個「成熟的大人」,那他們很可能就會勉強自己就算遇到不喜歡的人事物,也要表現得若無其事,並且不允許自己逃避。正是這類想法逼得自己不敢也不能休息。

他們內心的各種顧忌變成自我鞭策,將自己的過度努力合理化是「為了自己好」而無法停下。

但那些顧慮,是自己真的覺得重要,或其實是自己以為「大家都覺得要這麼做」?藤野醫生建議讀者要試著判斷自己重視的事,而不是被那些「好像應該要」所束縛,如此才能夠擺脫心底過多的顧慮,並鬆綁自己的緊繃。

優先看待自己的需求

如同上述提到的,過度努力者容易重視別人的需求勝過自己的,於是有時候並沒有想過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甚至可能覺得自己的需求不重要。但每個人來到這世上,最該迎合的是自己的喜好,而不只是去迎合別人的期待,如此才能活出「為了自己」的人生。

也因為他們常選擇優先滿足別人的期待或配合他人的喜好,所以未必會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更可能因此不知道自己的「幸福」長什麼模樣而感到茫然。藤野醫生認為,思考對自己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以及什麼時刻感覺幸福?把關注的焦點放回自己身上,理解由自己定義的幸福和感覺自在的事情,並且重視它們,才是能讓自己放鬆、活得自在的方式。

過度努力者也會因為忽視自己的極限直到身心崩潰才察覺,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可以先將感到痛苦的事量化,比如起床時心情沉重,痛苦指數10%;比如討厭的主管擾亂工作進度,痛苦指數30%,然後把自己想像成電池,並且衡量自己的電量底限,當痛苦的事項耗費電量到達底線時,就讓自己休息,如此可以避免超過心理負荷,也有助於找回生活的平衡。

問問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工作排在第幾名?工作真的有重要到那種程度嗎?優先看待自己的需求,不必一肩扛起所有的重擔,也毋需鞠躬盡瘁當個工作狂,把時間留給自己重視的需求,才是善待自己的方式。

討好自己的方式

過度努力者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那般竭盡心力與燃燒自我,是一種討好他人的方式。把別人的事看得更重要,也忽略自己的需要,只准自己往前衝,不允許自己暫停休息,更別說放鬆享樂。因為過度努力者最容易忽略討好自己,所以藤野醫生提供幾個心法,讓過度努力者可以發現與創造自己的小確幸,以下這幾點是我個人覺得很受用的:

1.放下過度的自我期待:很多人對自己有過高的期待,那些自我要求就像時刻掐住脖子的束縛,讓人難以呼吸,這種壓力會帶來身心傷害。因此,學著對自己與他人都放下過高的期待,更不要將自己的期望套在別人身上還希望別人能代為實現。

2.具體量化煩躁的事項:過度努力者常煩心並想解決許多事,試著把令人煩躁的想法寫下,並分析煩心事項的類別和佔比,與工作?家人?健康又或人際各有多少相關性?將它們具體分類與數字化,也更能幫助自己理性分析與思考明確的解決對策。

3.提高個人可掌握度:若常因為未知的變數而不安,那就把可能發生的問題寫下來,並針對問題點思考應對方式,掌握自己可以處理的程度,並試著預測接下來的可能狀況,如此可以更清楚自己有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也能降低對未知的焦慮。

4.學習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過度努力者因為相當重視他人,所以可能會選擇壓抑情緒去配合別人。但情緒是必然會存在的,所以與其壓抑,不如學會控制,並且將「情緒」與「表現情緒的方式」分開來看。比如,憤怒的情緒並非壞事,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更適切地表現憤怒。

5.改變說話的方式:過度努力者常自覺做得還不夠而有罪惡感,並且會說著「像我這種人」自眨的話。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而是把自己視作最好的朋友說溫暖的話。

努力與過度努力的差異

經歷過一段修復身心的過程,我也重新解讀「努力」,只要我認真的投入事件之中並且發揮能力,把事情做好就已經足夠了,而不必過度要求並堅持非要把事做到完美才行,並且放下對於獲得他人認同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

這本書不僅鬆馳了我的心靈認知,也再次提醒我,每個人能力與能量有限,不必每件事都拼盡全力也沒關係,更不必因此自我批評。

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與幸福,不必費盡心力討好他人,我們只需要討好自己就夠了。

相關文章:
如何知道自己的壓力即將爆表?
在過度努力與放下壓力的循環裡前進
微笑閱讀:《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
微笑閱讀:《八成是你想太多》
微笑閱讀:《刻意放鬆》
微笑閱讀:《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