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工作兩年後再次離職,身心狀況不佳也是我決定離開的其中一項因素。雖然離職前四個月左右我已經轉換工作項目,相較先前的專案工作已經減輕不少壓力,但還是時常感覺力不從心,因為每週幾乎都會發作程度不同的眩暈讓我不舒服,有時還得掛急診打點滴止暈,實在頗為困擾。

面對這種情況,我原本想著再忍耐一些時日,反正等離職後有的是時間,我再去看醫生好好調養就行。直到有天朋友問我,「為什麼要等之後再去看醫生?」我馬上回應:「想等把事情都做完了再去……」說完後我才驚覺這個不假思索的答案很不對勁啊!

我嘴上說著要好好照顧自己,但實際上我卻下意識把「自己」、把「健康」擺在所有的事情後面。既然不舒服了,當然就是趕快去看醫生而不是拖延,為什麼我還覺得自己再忍忍不要緊呢?

當下我就趕快行動,隨後也開始醫治眩暈的毛病,現在的發作頻率已經比先前少了許多,發作時也從天旋地轉動彈不得的程度減輕到酒醉似的不易控制方向與腳步,加上離職後心情放得更鬆,相信之後應該可以再更進步一些。

我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離「壓力」,但直到身體出狀況前,我仍以為自己的抗壓性還不錯。把事情做完及做好是我的基本原則,所以我大多會按期程安排做完該做的事,就算有突發狀況也還能及時處理,工作雖多但沒出現什麼大紕漏。

對當時的我而言,「壓力高低」與「未完成的工作量」成正比,壓力是實際可見的事件數量造成的,是可量化的。

但當我做完些事感覺心頭舒緩點,沒多久就又開始掛念還待完成的事。我認為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完了才有資格放假、放鬆,不然只會給別人添麻煩,「放不下」變成一種心理習慣,而我沒有察覺這種不斷求好與放心不下的自我要求會使壓力不斷積累,只覺得等事情都做完我自然會沒有壓力。

甚至眩暈發作後,我有察覺到部分也是「壓力」的問題,可也只從工作量著手,重新安排工作與放手他人,想著只要我規劃得更好就會更沒壓力,而一直沒有意識到我對自己的嚴苛其實才是壓力來源。

直到最近我開始意識到,離職後我除了實質上啥事也不做的「放下」,最應該要解放的,是我還不怎麼明白的心理壓力。剛好接連讀的兩本書,不只是協助我調整了一些想法認知,也讓我更明確地探知到自己的壓力來源及底線。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使我發覺,我在工作上的自我要求不只是求好心切,其實我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做到100分、能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以至於我會不斷反芻和評斷自己哪裡沒做好。「追求更好、更完美」的心態讓我始終要求自己保持最佳狀態,不敢鬆懈,製造心理壓力。

讀到《刻意放鬆》則是讓我明白,放鬆不只是放下工作而已。以往我其實並不允許自己放鬆,甚至覺得「放鬆」有罪惡感所以只能被擺到最後的位置,可其實,「放鬆」是重要的心靈保養方式。我只顧著心靈更新改版求進步,卻忽略了自我關照也包括讓自己有休息的時候。

我和好友們分享這兩本書的心得,接續聊起了「壓力」相關的話題,談到有時我們並不是完全無法或不想承受任何壓力,因為適度的壓力更能激勵自己挑戰或推動成長,困難的是如何知道什麼是「適度」的壓力。

我靈光一閃,回想自己的經歷,其實在我去年第一次眩暈發作送急診前便已經有提示,只是那時我不知道那是「關鍵提示」仍舊忽略。而忽略的結果,就是身體直接罷工給予更明確的「暫停指令」,但直到今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那個踩到壓力底線的訊號是什麼。

當我開始需要特別的、刻意的為自己精神喊話和打氣,以說服自己「我還可以、我沒問題」,讓自己努力撐下去的時候,或許就代表我的壓力承受度已經到底線了。

給予自己正向的鼓勵,能給予自己度過難關的勇氣及力量,並不是件壞事,但我沒留意到自己已經「過度鼓勵」讓我變得「過度努力」。當我對自己該做想做的事失去期待,那種與自己的身心失去連結的空白感,就是很明確的指標。

而我過去兩年從有抗壓性到突破舒適圈,再到壓力潰堤的體會,也讓我可以畫出自己的「壓力耐受度變化示意圖」,將我自己的感受具體呈現,也有助於我日後更清楚自己的壓力走向。

我把自己的壓力耐受度依時間走向分為幾個階段:

1.突破舒適圈
從一開始不熟悉時感覺壓力頗大,到熟悉業務後稍降,之後決定接專案時,面對新的工作事項雖有點不安怕做不好,但更多的是覺得自己勇於迎向挑戰感到興奮,並在工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雖然感覺壓力比以前大,但壓力耐受度也一併提升。

2.信心喊話
工作內容的繁瑣及因應疫情變化隨時調整做法,加上人員的流動,我不斷在解決問題與教導業務,鼓勵同事一起前進的同時,也努力地激勵自己,這個時期其實就是關鍵提示!當我開始刻意為自己打氣加油以提振精神,用力說服自己沒問題、可以做到時,心理壓力已達極限。

3.自我鞭策的階段
這時候我還沒察覺到自己承受的壓力已經爆表,仍在持續鞭策自己更加進步,覺得如果能更妥當的應對工作,自己的能力會再度提升,不斷地告訴自己要相信自己,以為這只是再一次經歷突破舒適圈的過程。

4.壓力最高、心理潰堤,導致身心失衡
累積的壓力到達高峰,工作時倍感辛苦,只能想著之後做完會更好,下班後無力好好生活,什麼都不想做,然後第一次眩暈發作,天眩地轉痛苦不已,半夜坐救護車進急診,我才驚覺自己的健康出了問題。

5.壓力變低但已經無法承受,壓力耐受度甚至更低
剛好專案告一段落,也藉著國外出差期間轉換工作項目,回國後調整工作及生活內容以減輕壓力,但感覺身心可承受的壓力比以往更低,只要感到緊迫就開始反應在身體狀態上,眩暈時常發作。

現在的狀態,雖然休息了兩個月什麼事也不做,沒有了外在的工作壓力,原本按表操課的焦慮和自我批評的內在聲音也少了許多,但我仍常夢到工作趕不及又或沒做好什麼事很是焦慮,我明白這代表內心殘存的壓力還待疏通。

我雖鬆綁了對完美的要求和更著重放鬆,也終於捕捉到壓力底線的警訊,但錯過關鍵訊號的後果,就是承受難以根治的眩暈和連帶影響無法挽回的左耳聽損加遽,讓我只能一切喊停,目前以照顧人生基礎(健康)為第一要務。不過,我還是很慶幸自己學到了一課:提升「放鬆」的重要性,刻意保留放鬆的時間,與及時調整生活事項減輕外在壓力,才能更好的保有自己的續航力。

感到低落失去活力的時候,不要責怪自己消極或懶惰,有時候,只是因為緊繃太久、心裡過於疲憊所以失去動力,懂得聆聽身心發出的訊號,知道自己的壓力底線,才更能妥適地照顧好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