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月底從前職場畢業後至今,我按照自己的期望,放空耍廢好好地休息一個月。這期間,我用最單純的方式照顧自己,就是盡可能的每天睡到自然醒,好好地吃飯,沒有為自己安排計畫或任務,單純地就是「活著」,我覺得這麼做有助於釋放我積累兩年多的工作壓力,與儲存我下一段人生的能量,而現在這種空白狀態我還挺喜歡的。

無事了一個月之後,我覺得自己的心境也有些許的轉變,覺得「減少」幾樣東西讓心頭更輕鬆自在。

1.減少了按表操課的焦慮

我是比較習慣事前做好計畫並且按表操課的人,會提前確認步驟與規劃期程,所以思維也偏任務導向。對我而言,這是完成待辦事項的好方式,但過程中我常會不小心又加上「完美主義」,力求事情盡善盡美。

想把事情做好不是壞事,但追求「完美」卻會造成自我壓力,因為希望一切按計畫前進,所以當中若遇到變數,往往會讓我倍感焦慮,而且會一直持續到事件如我所願的完成,若是未如預料的結果,我就會開始自我檢討,檢視執行的過程,不斷地反芻我可能的錯誤。

雖然我後來有學著讓自己接受「不完美」與「非我所願」也是正常的結果之一,但工作上的大小事我還是難以忍受比我預期的延誤或出錯(通常我會預留時間,也所以就算比我預期的遲或需要修正,其實通常都還來得及),也力求第一時間應對問題,可我還是很難放掉對於每個步驟的正確執行與對結果的完美追求。

不過,在辭去工作暫時無事可做後,我有感焦慮的狀況明顯減緩,因為我不必時時照看計畫進度。也因為我清楚自己對「任務」總是認真看待,少做一樣我就會心生罪惡,所以這次我刻意「什麼都不做」。

三四年前我也有過一陣空白期,那時我每天按時程排定想做的事,起床後多久吃早餐、幾點冥想、該讀幾章的書籍與做多少筆記,或幾點該出門回娘家煮飯,可這次我不想這麼做了。

這兩年的工作雖激發出我的潛力與增進我的能力,讓我突破舒適圈收獲良多,但同時卻也讓我的「自我要求」升級成「自我苛求」,我想先讓自己的壓力水位下降,學著釋放壓力,以免等我重新工作時再犯同樣的錯,陷入心有餘力不足的境況又更是為自己帶來負面影響。

身心崩壞的情形使我深刻體會,身體會在還無所覺的狀況下默默產生變化,等到明顯發現不對勁時,常得花更多時間收拾。我現在正在收拾善後攢回健康,目前最好的藥方,是我允許自己暫且放下所有計畫,給自己好好恢復的期間。

2.減少了自我批評的內在聲音

曾經,我會因為自己「沒做什麼正事」或「沒有工作」而覺得自己沒有產值與浪費生命,一有空白期就讓我自我價值感低落,會想著應該要看看書或寫點文章,留下點什麼或要有所成長才可以。直到我意識到自己把「有沒有工作」與我「有沒有價值」畫上等號,我才斷開這個錯誤的連結,並肯定自己的存在意義。

這一個多月來,我有感無所事事不會再讓我感到焦慮,沒有做什麼正事我也心安理得,當朋友們問我有沒有什麼後續計畫,我坦然回答目前沒有也不覺得心虛,我便知道自己確實比以往更懂得善待自己,連帶地也察覺到心裡少了很多負面的自我評價,不會因為沒做什麼而又認為自己沒用。

不必非得很努力,我也能承認自己的能力,也不必非得做些什麼才證明我足夠好,我希望打從心裡真的認同自己,那這陣子的刻意空白就不是在浪費時間。

「沒關係的,這樣也可以。」這是我近日對自己說最多的話,而且為此感到鬆一口氣。鬆一口氣的反應讓我知道這才是適合我的決定,而不像以前把留白詮釋為逃避現實。

但我也留意到自己仍舊多夢睡不安穩,夢的內容都是錯過什麼、忘了做什麼或來不及做什麼,我感覺心裡或多或少可能還是潛藏著不安。我太擅長自我評價、自我批評、自我苛求與愧疚,以致於不管大小事都可能變成我評斷自己的依據,我雖然已經比以往放寬標準許多,但現下還是希望能更加善待自己,不再內耗造成心理壓力。

最近的生活內容簡單,留白多一點的平靜感覺也挺好的,能吃能睡,已經是人生美事。我知道這是我現在這個階段需要做的事,對我的身心好的事。減少了焦慮也減少了自我批評,使我安然自在,而我也喜歡這樣的情緒平穩。

我覺得,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調整身心會恢復得更好,休息片刻也無妨,因為我正在積攢前進的能量。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