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如何成為不完美立義者》1—為什麼應該要成為不完美

當我破解自己內心最大的畏懼是「不被愛」之後,也連帶意識到許多內在課題需要被修復,這其中也包括我未曾留意到會給予許多自我壓力的「完美主義」。

「不被愛」的深層認知為何與「完美主義」會扯上關係?我後來看懂它在我身上如何作用。

因為覺得自己不被愛,所以總是自卑與不自信,因此獲得外在認同便對我格外重要,而為了證明自己足以被愛,我會極力隱藏讓我自卑的各種缺點,很努力地在人前表現完美,不由自主的討好或配合以便獲得別人的認可,藉此感覺自己有被愛的資格。

我覺得自己要做到一切完美才值得被愛,所謂的完美,便是所有人都要覺得我好。我會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把忽略自己的意願,盡可能的自己做完所有事不麻煩別人,我必須要是親切的、隨和的,這樣才會受他人喜歡。

而我的完美主義尤以工作層面表現得最明顯,我會努力做到最好,使命必達且按表操課,就為了正確執行所有任務,但當有人因此說我優秀時,冒牌者症候群卻會讓我感到焦慮,因為我始終覺得自己根本沒資格被讚美,別人一定遲早會發現其實我沒那麼好!

我一直在這種自我貶抑與不斷追求完美表現,尋求外在認同卻又無法真正認可自己的矛盾中掙扎而不自覺,直到我發現自己的內在痛處,才讓一切變得清晰。

原本我還覺得「完美主義」是個好的缺點,就是那種面試官詢問個人缺點時的完美回答,雖然吹毛求疵但也代表我做得很好。可後來我發現,完美主義是使身心出現問題的一大原因,因為我會壓迫與苛求自己,就算我已經過度努力卻還覺得是自己能力不足、是自己做得不夠,直到我壓垮自己。

為了擺脫我對自己的高壓統治,我選讀了《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試著讓自己更坦然地接受「不完美」。我從認識「完美主義」開始,到進一步學著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獲得許多有益於我的內容。

微笑閱讀:《如何成為不完美立義者》1—為什麼應該要成為不完美

什麼是完美主義?為什麼應該改變?

追求完美,和抱有完美主義並不相同。

「完美」是沒有缺點,追求完美不是壞事,但加上「主義」,就會反轉原本的意涵。完美主義不同於完美,非但不理性,更使人手足無措,自我妨礙(p.21)。

自我妨礙是一種完美主義的特徵,讓你能為失敗下個注解,卻同時阻礙你成功。這讓你打出人生的安全牌,而不是追求勝利(p.55)。意指為了達到完美,會總是採取最保守或與過往相同的做法以達到目標,一旦結果不如預期就會被認定是「失敗」讓人倍感痛苦,所以會想辦法尋找外在歸因說服不全是自己有問題,而無法從不如預期的結果中獲得教訓或經驗。

想把事情做對、做好是人之常情,但懷有完美主義,則是認為一切不完美都不可容忍的心態(p.9)。這代表不僅是事情的過程要符合期望,結果更是要完美無瑕,必項全然一如自己的預期才是對的、好的,否則就無法接受。因為完美主義者不會承認微小的價值或進步,他們只看見百分之百的好(p.33)。

完美主義的人心裡自有一套準則,要有完美的情境否則就不去做,要有完美的品質不然就是不好,要有完美的數字標準否則就會心生不美。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只要我們有訂立所謂的「理想標準」,其實就顯露出我們有完美主義。作者史蒂芬就提到以下幾個代表我們可能有完美主義的表現:常陷入選擇障礙、在社交場合深感不自在、拖延症、容易陷入低潮及常覺得自卑(p.20)。我尤其對於社交場合的不自在與自卑感有感。

這些表現的共通點都在於,不僅是害怕自己選得不對或做得不好,更擔憂的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我們之所以執著於完美主義,不是因為失敗的代價提高,而是因為報酬的重要性上升。我們越渴望著某件事物,就越害怕得不到。我們恐懼的不是失敗帶來的真實結果,而是恐懼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p.40)

而使我們懷有完美主義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種:

1.不安全感(p.34)對自己有足夠安全感的人,通常不那麼完美主義,因為他們的自我評價較正向,這表示他們考慮消極的事情之前會先假設自己好的一面。
2.自卑情結(p.36)自卑情緒會帶來強烈的負面偏見,並且用不公平的標準看待自己。把別人看得完美,就得讓自己變得完美迎頭趕上,低估自己,一樣得讓自己完美才不至於落後太多。
3.不滿足(p.37)若你不喜歡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人生不滿足,完美主義的傾向就會加重。
4.打分的機制(p.38)除了理想的結果(例如拿到A或減重五十磅)也就是理想的目標,其他都讓人難以接受。

這些原因都使我們可能失控的追尋完美,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永遠不滿足,不只好還要更好,並受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反芻思考所苦;又或者是無感於自己受完美主義所控制,害怕失敗讓自己的生活失去意義,所以總是打安全牌很少冒險,更執迷於自己所犯的錯誤,也不相信自己的行動能獲得成效。有時候,我們既失控也無感於自己受完美主義驅使。

因為完美主義太過極端與執著,不僅具有破壞性(除了心裡認定的完美,不接受其他結果,也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更無益於人生持續前進,人要有所成長就必須經歷風險與挫敗,才能更加強韌。所以應該改變。追求卓越本身完全是好事,問題在於過高的期望(p.48)。

為什麼應該要成為不完美主義者?

我曾經無法接受「不完美」這件事,總認為做不到完美,代表我是個擺爛的人,做不好事又沒用,而我一點也沒發現自己對事情的判定只有「完美」或「不完美」,零分或一百分兩種結果,也所以只要達不到我內心裡的一百分,我就會進行嚴厲的自我批評與責難。

作者史蒂芬的說法掃除我心裡對於「不完美主義」的疑慮:不完美主義並不是懶散、低標準、滿足於失敗、不求卓越或進步。不完美主義的旨意在於追求人生的美好,而不期望完美(當然也不要求)。不完美主義重視的是去做,而不是做好——這當然不排除把事情做好,而只會消去對於「做不好」的強烈恐懼(p.74)。

不完美主義的前提(這是重點)就是,較低的標準並不等於較差的結果。擁抱不完美主義的人往往能成長茁壯。一個常見的錯誤假設就是,追求完美會讓你更接近完美。但相反的假設才是正確:接納不完美,會讓你比完美主義者更接近完美(p.74)。

是了,追求不完美不會讓我變得差勁,反而更有助於我前進,這就是最能推動我想要改變的說法。而作者史蒂芬更先放出成為不完美主義者的「利多」,促使我想更瞭解後續細節與做法。

成為不完美主義者會有這些主要好處:減少壓力、在多數狀況下都能積極行動、取得更好的結果。一個人越是無懼、自信、自由,就越能擁抱人生的不完美(p.75),以及:

1.不完美帶來真誠人脈(p.78):自詡完美的人感覺不真誠,甚至可能威脅到我們的自尊,我們其實明白不完美才是真實的,將一切說得完美感覺像在隱藏某些事物。事實是努力比完美重要。坦然面對弱點,不用太多掩飾,不完美反而更讓人喜歡。

2.接受弱點,進步更明顯(p.81):雖然事先規畫很有幫助,但去適應多變的情境和問題也一樣重要。從不完美的思考和想法開始萌芽,到做出不完美的決定與進行不完美的行動,並適應過程的不完美,與接受不完美但成功的結果,這當中每個階段都會有完美主義的介入,但人生本就沒有所謂完美的計畫,沒有完美的情境,不完美反而才是常態。

看起來「不完美」顯得可愛得多。我也才明瞭,以往我總說期望自己做到盡善盡美,其實心裡總苛求一切完美,也所以為了達到完美的標準,我會逼迫自己盡全力做到能達標的事,但就算結果達標了,我也還是能挑出自己在過程中犯的毛病,我擅長各種自我挑剔。

認識了「不完美主義」讓我終於明白,我追求完美的方向有誤,與成為不完美主義者對自己更有幫助。

「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持續進步。」——金姆‧柯林斯(Kim Collins),短跑名將(p.9)。

拆解了「完美主義」的壞處及「不完美主義」的好處,接下來是繼續學著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事。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