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所謂「自己的情緒自己負責」,除了明白自己的情緒與別人的行為其實並無直接相關,而是依自身狀況來決定要不要有情緒(完整說明舉例請見前文),所以自己是理所當然的「情緒負責人」之外,到底要如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我個人覺得為情緒「負責」的流程包括:覺察、管理、處理及療癒。通常經過練習,我們會更能「覺察」當下情緒狀態及標註情緒類別,進一步「管理」控制情緒起伏與懂得妥適回應表達,接著回頭「處理」內心情緒根源和理解自身痛點,最後是能夠「療癒」安撫並包容接納難受的內在自我。這當中「覺察」最為關鍵,因為它貫穿整個流程,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而「療癒」最為困難,因為能直視心裡的脆弱已經不容易,還要克服矛盾肯定自己的脆弱更是需要十足的勇氣,但「請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也是我閱讀《讓自己快樂》及《心態致勝》學到最重要的一點。

  那要怎麼療癒自己呢?我喜歡《讓自己快樂》當中所提「自助式心理療癒」的說法,這代表每個人都擁有為自己療傷的能力,而且能選擇向快樂的想法靠近,藉此保養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確定是心理疾病當然還是需要專業治療的)。「自助式心理療癒」簡言之,就是運用《讓自己快樂》書裡提及的「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ABC理論,以自我辯駁及自我說服的方式改變信念和建立新的哲學觀,達到自助療癒的作用,其中改變信念的部分與心態有關,因此我把《讓自己快樂》及《心態致勝》兩本書的主要論點結合在一張圖裡(懶人包的概念):

  這當中我認為「自助式心理療癒」最重要的三個步驟如下(圖裡的紅框及紅字部分)

一、釐清個人信念:非理性信念(定型心態)和理性信念(成長心態)

  信念是主觀認為事情該是如何不該是如何,而因應信念的不同,心態也會有所轉變,遇到困難或不順的事件時,心裡的「信念」會決定我們面對事件的心態,影響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情緒和行為應對,所以,要自助的第一步,是要試著認清自己的「信念」是否有助於自己成長與處理事情。

  若是抱持著一切「應該」、「必須」及「一定」都要照著自己的想法和意思去做,認為自己應該要事事表現得很好,獲得別人肯定,不然自己就很失敗;認為別人必須要友好公平待自己,不然他們就是壞人;認為事情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要求,不然這個世界真的對自己太糟糕了,認定所有人事物只能非黑即白,懷有這類不太理性的信念,就容易讓自己陷入《心態致勝》提及的「定型心態」當中,使人無法應對預期之外的變化。

  懷著定型心態的人很難接受失敗,因為承認事情沒做好也等於是在說自己不夠好;無法承受別人居然會待自己不好,因為如果允許別人待自己不好等於認定自己沒那個價值;也難以面對事情不符合要求,若是不指責這個世界很糟,那就等於是要怪自己很糟,這種「一切都是針對我」的不理性信念會帶來不健康的情緒及行為,他們會想辦法迴避正視自己犯錯或失敗的言行,和抗拒別人的指責或建議,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不好我不可能不好,利用指責、抱怨他人和找各種推卸責任的藉口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如果能夠覺察並轉換成為理性的信念,就能擁有比較健康的「成長心態」。面對事情失敗,不會認為「失敗的事等於失敗的我」,而是著眼於找到導致失敗的關鍵並加以改善,相信自己下一次能夠做得更好;當別人拒絕自己或是不如預期有所回報時,能接受事實就是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利,「拒絕我不等於否定我的價值」,會學著調整自己的失落;遇到事情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可以理解這本來就是有可能會發生的結果之一,而不是因為「所有的人都在針對我」,能夠再想想有沒有可能換種解決方式達到目的,擁有成長心態,讓人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或其他策略成長改變,所以願意接受挫折及失敗,並從中找尋改善辦法及嘗試自我精進。

  因此,要先釐清自己的信念是理性的又或是非理性的,自己是成長心態又或是定型心態,辨識得出來才能夠改變。

二、自我駁斥:強烈說服自己從非理性信念轉為理性信念

  想要改變自身信念的關鍵行動就是「自我駁斥」,和自己辯論並推翻原有認知,持續主動積極且堅持自我駁斥那些讓人感到挫敗的非理性信念,說服自己轉為相信新的哲學觀。《讓自己快樂》教我們三種自我駁斥的方式:
  1.合乎現實或經驗上的駁斥:我絕對不能被拒絕,證據在哪裡?沒有,如果有法律規定我永遠必須被接受,那我就會被接受,但事實是我被拒絕,未來也可能還會被拒絕,我能怎麼做比較不會被拒絕呢?我雖然偏好被接受,但不是非得如此,被拒絕是很不舒服沒錯,但並非那麼可怕和糟糕透頂。
  2.合乎邏輯的駁斥:我沒被接受,能證明我是個沒價值的人嗎?不能證明,只能證明這次失敗了,不代表我是失敗者又或是內在毫無價值的人,邏輯上,不應該從「我這次表現不好」跳到「我是可憐又卑微的人」。我總會找到接受我的人,就算沒有,我還是能過快樂的生活。
  3.合乎實際面或務實的駁斥:如果一直相信「我絕對不能被拒絕」、「沒被接受就是沒價值的人」這種非理性的信念,會變得怎樣?會讓自己感到非常沮喪,會相信自己無法被好對象接受,會讓自己放棄努力找到好伴侶,就算最後贏得好伴侶的心,仍然會過分焦慮,深怕以後失去對方,可能因此毀掉這段愛情。

  如果察覺自己面對不順遂的事件時有絕對、必要的要求和必須的非理性信念,要能強迫自己不斷自我辯駁,才有可能轉變得到具有彈性的理性信念,產出健康的情緒、感受和行為。這個步驟需要仔細覺察及很多練習,因為原有的信念往往根深蒂固,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甚至想不到如何更新轉換想法,所以不管是試著自我提問、辯論,又或是與人討論,試著找出讓自己能改變信念的方法,和說服自己相信新的信念。

三、無條件接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自我接納」其實只有兩個選擇,有條件的自我接納,和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有條件的自我接納,代表只有在「符合某些條件」的狀況下我們才會接納自己,才會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所以我們會努力達成為自我肯定設下的條件,因為萬一沒有達成,那顯然自己就沒有價值、沒有用,但是身而為人,本來就會犯錯,也不可能什麼事都會成功,這是客觀事實,而且就算達成了,還是會不斷擔憂下一次有失敗的可能,我們原本就不完美。

  有條件的自我接納會帶來自我傷害的想法,所以,選擇無條件自我接納對自己更有助益,「就因為我存在,就因為我選擇認定我自己是好的,所以我很好,我有價值,我還不錯」,面對沒做好的事,學著評斷自己的行為何處可以改善,而不是批評自我或否定自我價值,學著評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是否有何不妥,而不是論斷自己的本質或否定自我存在。

  就如同前面自我駁斥所提,失敗的是事件,並不等於自己是失敗的人。有條件的自我接納,會讓我們很容易陷在自我批評中難以自拔,然後又譴責自己總是這樣傷害自己帶來難受,負上加負成為惡性循環,所以為了能夠有效自助療癒,要說服無條件接納自己,相信自己僅僅只是活著就已經很有價值,而不是因為我們有沒有符合什麼條件。

  只要自己願意努力實踐重要的三個步驟,找出困擾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並主動駁斥而且接納自己,就算未來的人生不可能完全沒有困擾,但我們還是能夠以自助的方式,試著減少自己的困擾,或讓自己不那麼容易陷入自我批評,為自己療傷,然後能往快樂的想法靠近一些。

  我以書裡的一段話作結,「你可以選擇讓自己快樂,你的想法或哲學觀是自我改變的關鍵面,你生來就有能力解決實質問題和情緒問題,你可以改變你的想法、感受和行為,而且,通常你可以做得相當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就是懂得為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為自己做出更好的改變。

 

相關文章:讓溝通不會有斷層: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