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情提要:
讓溝通不會有斷層(一):非暴力與正念溝通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是最常聽到也是最必要的基礎,因為會連帶影響對話如何開始與之後的走向,一旦被情緒牽著走,任由情緒帶動對話,不但自己無法好好表達,對方也會只感受到攻擊而難不聽進你說的話,當雙方展開爭論模式,就很難再進一步學著思考怎麼樣讓溝通更順利,這是溝通斷層的一大原因,所以需要隨時留意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

  人有情緒是很正常的,問題也不在情緒本身,情緒就只是情緒,沒有好壞對錯,我們拿它怎麼辦才是重點,常是因為我們沒能調節好情緒,總忍不住怪罪的衝動,覺得都是因為別人不對,我們才會生氣,可其實,是我們看待對方行為所加諸的想法,才讓我們決定要有情緒。

  例如你今天剛好很累其實想早點回家,但已經和對方約好見面了所以還是決定赴約,結果對方遲到,這代表會延誤你想趁早休息的打算,所以你覺得不愉快;但換個狀況,你精神狀況很好行程也很空閒,約會能放鬆一下,結果對方遲到了,不過因為你想見對方,後頭也沒安排什麼行程,稍微等待也無妨,你還是能維持原本的好心情。

  這說明我們的情緒其實和別人的行為無直接相關,我們會依自己的狀況來決定情緒,所以並非無法掌控。說出感受,是要讓對方理解他的行為讓我們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通常也是展露脆弱),尋求更多情感連結,但如果我們覺得是對方要為帶來壞情緒的行為負責,往往就會想藉著用責怪的方式讓對方產生罪惡感,讓對方就範照我們的話做。因此,「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除了代表我們只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意指不為別人的感受負責,覺得自己有責任要讓對方開心,與懂得不將對方的情緒解讀為針對我們,因為這會讓我們認為自己有錯,或覺得被批評而耿耿於懷,便無法傾聽對方在情緒感受背後透露出來的需要和請求。  

  我個人覺得要讓自己不受別人的情緒影響比較難,尤其如果是像憤怒這類強度比較強的情緒,常會讓我們想迴避、回擊,又或是僵住不知道如何回應,面對這樣的情況,《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一書裡認為,人會有情緒,代表的是某些需要沒有被滿足,「人們之所以會說那些難聽的話語,純粹是因為他們有一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希望我們能幫助他們罷了」,能在面對別人強烈的負面情緒時還保有這樣的想法,著實需要很強的心臟,和很深厚的情緒管理功力。

  比如,「你一句話都不說,我就像在跟一堵牆過日子!」聽的人會認為這樣的比喻是在批評自己,於是就真的像一堵牆似的不想搭腔回應,而說的人依舊無法擁有更多交流的機會,但如果能夠試著不把這樣的說法認為是在評斷自己,就能夠聽出對方真正的需求並回應,「所以妳覺得自己很孤單,是希望和我有更多的互動和情感連結嗎?」(若說「覺得孤單,是『因為我』沒有做些什麼嗎?」那就變成是自己在為對方的情緒負責),當口出情緒的人聽到這般「被理解」的感覺,就比較容易恢復平靜(猜錯也無妨,讓對方進一步說明也可以)。我真心覺得揣測別人的需求比看清楚自己的感受與好好表達還要難得多,但,是值得練習的方向。

  像上述的衝突發生時,也可以把衝突視為「只是兩個人需求不一致」,一方需要更多連結,一方不知道對方需要(又或也有別的需求),「不一致」其實就是很平常的客觀事實,但溝通會產生失誤,常是因為我們會先不自覺把「不一致」判定為不對、不好,於是摻入了情緒,因此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何解決問題,所以要學著保持自身的情緒平穩,才能聽到對方情緒語言背後的需要,才有辦法做到「傾聽對方的需求而不是負面情緒」。

  回過頭來,我們還是得先學會覺察和精確地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才有辦法設法分辨別人的情緒和需求,因此要懂得區分「感受」與「想法」的用字差異,以前篇取消約會的例子來說,感受是「傷心、不開心」(很多不舒服的情緒都會被當做「生氣」而衝出口,可其實更正確的是畏懼或不安等等),而不是「工作比我重要」,又或是「我覺得你不在意我」,「比我重要」及「不在意我」都是已經加入個人想法的用字,也帶著評斷對方行為不對的意味,因為要留意我們有時用來描述情緒狀態的字眼,其實都帶著責怪,而不是真的在表達感受。

  另外,需要練習「正念靜心」是因為有助調節情緒,其實就是把注意力拉回內心,看清楚自己正在發生什麼事。不被情緒帶著走的方式,就是看到它的存在,情緒的作用就是想要我們關注它(與它背後未獲滿足的需求),意識到情緒正在發生,然後為當下的情緒標籤註記它正確的名稱,「我生氣了」,光是能辨識出情緒類別,就能夠讓強度趨緩,也能騰出空間讓意識發揮作用,比較想清楚自己要說的話,或是聽清楚對方正在說什麼。

  當我們更理解「情緒」的功能,及覺察自身情緒的運作流程,就能更懂得掌控情緒與選擇處理方式,好好地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才有辦法留意怎麼好好說話。

 

相關文章:情緒管理 & 情感處理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