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直覺得能夠透過語言精準的表達出想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個人偏好使用文字,是因為書寫的過程能停頓、思考、修改和確認,可以有較長的反應時間,但面對面說話必須即時回應,得專注投入在對話中,而且很有可能受情緒影響說錯話,雖然相較之下對於我這種反射弧線比較長,對社交互動容易焦慮的內向者而言,運用文字是我的舒適圈,但我仍舊對口語溝通表達很有興趣。

  而《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和《正念溝通》這兩本書的內容,除了更新我原本對溝通的思考方式及對表達的認知,也讓我明白「瞭解與掌握自己」和「傾聽對方的需求而不是負面情緒」這兩點對於溝通有多重要,不過最關鍵的還是,要親身實踐不斷練習,讓自己習慣新的思考方式及說話模式,因為我很喜歡這兩本書,所以寫下自己的想法及收穫,把讀後心得當做送給自己的禮物。

  所謂「非暴力溝通」,指的是溝通時不使用帶有暴力性質的話語,「暴力」指的是會造成傷害的行為,在溝通當中就是謾罵、批判、指責、比較等等這類會傷害關係、傷害人心的話,所以要學著怎麼轉換改說「愛的語言」。「正念溝通」,則是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基礎再加上「正念」,也就是覺知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正視自己當下的念頭和自我覺察,專注於觀察當下自己的內心,不壓抑、不逃避,不評斷、也不反應任何情緒及想法,可以將「正念」視做情緒和舌頭之間的緩衝空間,允許自己有片刻空檔,視當下的狀態,選擇更適切的字詞,不是隨情緒脫口而出。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件:(1)觀察而不評論、(2)辨識並表達感受、(3)認清感受與何種需要連結,及(4)正向清晰的請求,對話時除了能誠實地表達這四個要件,也要能同理聆聽,接收別人傳達的訊息,不解讀他人的話為批評或指責,放入正念,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對話的當下,隨時覺知到自己的身心反應,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也留意對方的情緒感受,及對話的整體氛圍,讓自己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下進行對話(知道自己感受到什麼、在說什麼、怎麼說及為什麼而說),而不只是下意識的回應,或是人在心不在的斷線情形。

  大致的概念介紹完了,我以「聽到對方來電表示,臨時有重要會議,需要取消稍晚的約會」來簡單舉例表達的不同:

  舊習慣:不假思索不悅的說,「工作總是比我重要,你老是讓我失望,我不想講了。」掛上電話。
  舊模式:覺得都是他的錯,讓妳這麼難受,他後續道歉了好一陣子妳才原諒他,因為還是想和他碰面。

  新回應:「我聽到你要取消這次約會(不帶評論或批判的觀察結果),我覺得滿傷心的(表明感受而不是指責對方),因為我真的很期待和你共度的時光(說明自己的需要),我希望你告訴我想要改約哪一天(具體明確的請求行為)?」
  新模式:聽到消息的當下,妳感覺胸口緊揪,呼吸變得沉重,還覺察到有情緒湧上,是憤怒,應該還有夾雜失落和傷心,腦海裡迸出很多想罵人的句子,妳看到自己這些內心活動,明白這些瞬間反應都是正常的,然後問自己,「但怎麼講能讓他理解自己的想法?」妳誠實表達情緒,也讓對方理解妳的想法,因為妳真的想和他見面。

  兩種表達方式,最終都還是會和對方再見到面,但哪一種表達方式,比較不會傷害感情?

  上面的例子我沒有寫出對方的回應,是因為我們只能掌握自己的言行,我們學習理解這樣的溝通方式並做練習,並不等於是不能說真話、不能有情緒,或是一定要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明白這是比較能達成「互相理解」的溝通方式,當然,從例子來看,會知道使用新的方式不見得比較輕鬆,因為得清楚自己在說什麼,也需要有耐心(對自己也對他人)花更多時間對話。

  使用非暴力溝通,為的是能表達更貼近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期望,並且找尋繼續互動的機會,要能學會清晰且不帶判斷與評論意味的中性表達,也代表要具備覺察自身當下情緒和使用準確字彙的能力,這都並非易事,一旦我們在表達自己和回應他人任一部分有誤差,就會形成溝通的斷層,雙方因此失去連結無法繼續對話(我們當然也可以視情況表明需要暫停對話,但這和失去連結不同),而《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和《正念溝通》這兩本書,除了讓我學到新的表達模式,也讓我看見容易造成溝通斷層的原因及能夠學習留意之處,因為字數頗多,所以我將接續分篇整理出個人的心得,連此篇共計5篇,也與你們分享。

 

相關文章:良好溝通四要件爭吵前的停火點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