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pectrum.jpg

  一般提到「個性」,最先想到的分類形容是外向及內向,我一直知道自己的個性光譜偏內向那側,也曾覺得自己太容易害羞,只在熟人面前放得開,應該要學著大方一點,活潑外向一點,才會更擅長交際也才能擁有更多朋友,感覺這樣「比較好」,但開始學著認識自己後,才讓我不再繼續「執迷不悟」,我懂得順應自己的個性,不勉強自己,這樣反而更讓自己擁有彈性。

  我在進入職場後才發現自己的個性有分工作模式和個人模式,工作模式的我偏外向,不害怕面對陌生人,可以放鬆對談,遇到狀況也能迅速找到應對之道,但個人模式的我就回復內向,會害怕買東西時店員和我搭腔,這類看似容易應對的小事就會讓我冒冷汗發懵,兩種模式差異頗大,我比較喜歡工作模式的自己,但又覺得那不是「真實的我」,所以曾經也感到疑惑。

  後來理解每個人的個性其實並非完全固定不變(自由個性理論,我們除了原本的性格,還有一些可以自由施展的個性面),我不必變得全然外向,但我有能力可以讓自己往外向的光譜稍微移動,能在不同的環境下允許自己做出相對應的恰當行為,那一樣是真實的自己,就像我認為在工作環境上必須有專業的態度及開放的心態,我必須要接受別人的提問,以及去和別人做工作上的溝通,我認知到工作的事只得自己處理,再加上對於自己的工作內容有自信,所以能夠表現得比平時的自己外向一點。

  在面對重要的工作事項前,我會在心裡模擬很多狀況和解決之道,不安的情緒會促使我盡可能的多準備,所以感覺自己比較能迅速反應,但在個人模式的狀態下,因為我不知道陌生人會對我講些什麼,未知的情況會放大各種感受,尤其是怕給別人添麻煩(努力克服著),所以也許別人覺得稀鬆平常的對話,我卻無法好好回答,發現這樣的差異,也讓我理解,我的害羞其實是可以學著練習改善的,因為我看懂自己內心為何緊張,就可以讓自己比較放鬆應對。

  認識我的內向個性之後,我也更清楚怎麼安排社交活動,我仍舊喜歡(熟悉的)一群人的聚會,但聚會後我的狀態會像電池完全放電一樣,所以需要睡得比平常更久(不只是因為喝酒的關係啦),而且我不會連續參與這種多人聚會,會先讓自己獨處一陣子養足精神,因為接收到對我而言太多的環境資訊,其實很耗損能量,所以相較之下,我更喜歡少數人(連我四人以內或一對一)的聚會,我比較放鬆自在,而且專心相處與深入對話的過程,更是會讓我有「充電」的感覺,情緒及精神都變得更好,內向者如我,傾向從獨處的過程,及安靜少刺激的狀態下,自內而外恢復精力,找回自己的步調。

  越認識自己,越摸清楚自己的脾性,除了能好好做自己,我也變得喜歡原本偏內向的自己,知道開啟工作模式的我,一樣是真實的我,因為我們的個性原本就能順應不同的情況做出調整。我在人際關係上也不會再勉強自己要變得外向,而是懂得安排符合我的個性並且喜歡的社交圈及聚會,和明白偶爾還是要鼓勵自己踏進不適圈才能擴充升級社交能力,這些學習都讓我更期待日後的內向生活,學著發揮自己個性上的彈性,微調自己的個性光譜,也能讓生活變得更有樂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自我認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