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如何知道自己的壓力即將爆表?
離開職場即將三個月,我還是不時會夢到我的工作進度快開天窗、上班路途遇到很多阻礙、趕不及出差行程,又或找尋遺失物品這類使人緊張的夢,醒來後倍感疲倦。與朋友聊起時,她說我恐怕還需要更多時間,讓身心接受並適應我真的已經放下工作的事實。
朋友也與我分享,就算已經過了好幾年,她有時還是會夢到以前考證照時的情景,會因為夢裡的科目她完全沒念過而驚醒。聽她這麼一說,我突然想到「肌肉記憶」這回事,就算實際上我已經沒工作了,可不代表身體就不會處於工作的緊繃狀態,或心理馬上就能從原來習慣的壓力情境下轉換,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在無意間記下的事可能比自己以為的還多。
我們的身心會延續以生存為優先的演化基因,紀錄、儲存有壓力、緊張、害怕的情境以應付日後突如其來的相似狀況。兩年來持續積累的壓力使我的身心認為,要一直保持在高壓狀態才足以應付一切,形成了身心的是預設狀態,我感覺那些緊張的夢境像是一種提醒,因為我現實的放鬆與身心預設的緊張相左,所以藉著夢境提醒我應該要維持先前的狀態。所以我想,我還需要一點時間,讓身心認知到現在不再存在那些壓力因子,是時候放下了。
以往我不只是放不下工作,其實也不允許自己放鬆,甚至覺得「放鬆」就等於「偷懶」而心生罪惡感,我本以為這只是我個人的認知與不懂得調適,但想想,這或許也與社會整體的工作氛圍有關。有些人自豪著自己從不休息或不需要休息,忙碌變成證明自身重要性的方式,所以就算他們身體有些毛病也會像我以前一樣,覺得等事情忙完再處理就好。這種隨時都要上緊發條無法放鬆的感覺,好似變成常態。
外籍朋友S讀完我聊到壓力底線的文章後給予回饋,她提到中文的「辛苦」是一個神奇的字,每個人都想要被別人認為自己是辛苦的,也所以從不休息變成是一種值得誇讚的優點。聞言我也才發覺好似如此,「辛苦」原本是形容付出許多心血的疲憊,但在我們的工作文化裡,卻變成是一種肯定及讚美。尤其若主管對自己說上一句「辛苦了」,可能就猶如一記強心針,覺得自己的認真付出被看見,於是更加投入工作。
認真與勤勞當然是好的工作特質,但並不等於放鬆和休息就是不對的事,事實上兩者都同樣重要。還好現在的我,歷經一番苦頭總算知道自己的壓力底線,也允許自己提高「放鬆」的重要程度,以善待自己的身心。
進一步發現引發壓力反應的關鍵問句
雖然我已經探知自己的壓力即將爆表的徵兆:當我開始需要特別的、刻意的為自己精神喊話和打氣,以說服自己「我還可以、我沒問題」,讓自己努力撐下去的時候,就代表我的壓力承受度已達極限,再過頭就容易壓力潰堤影響身心,我還是更好奇自己的壓力來源,什麼事會造成我的壓力或讓我感到壓力?
不是所有的工作事件都會帶來壓力或讓我產生焦慮,但總有某些事會使我倍感緊張,在我仍試圖釐清它們有何共通點的時候,就恰巧發生為我解惑的事件。
離職後,接手我原先工作的同事有時也仍會詢問我一些事項,有處理經驗的我就與她分享,沒有處理過的我也請她去與主管討論,所以接到訊息時我也不會覺得有壓力。
前幾週同事再度傳來消息,是我離職前送出的結案報告,相關單位回覆初審問題需要填答,由於我全程參與相關執行,所以她請我幫忙一起看,這事關經費結報的內容所以是重要的事項。
就在我看見訊息的當下,我就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壓力反應,我瞬間心跳加速、喉頭緊縮、手指尖變冷微微刺麻,而且肌肉緊繃,尤其右小腿肌肉更是扯緊到像是抽完筋的狀態,我明顯覺得自己進入了戰鬥狀態。
我一邊觀察自己一邊想著,我以前遇到重要事項時,身體也是如此反應嗎?然後一邊驚嘆身體反應居然如此迅速,並趕緊運用《刻意放鬆》裡學到的方式,慢慢專心地呼吸,等待情緒暫緩。
我也聽見了那一刻勾起這般激烈反應的內在聲音,「我會不會有做錯什麼?或哪裡沒做好?」帶著質疑與評價的關鍵問句,讓我不由自主地預設會有很可怕的結果,使我緊張也帶來莫大的心理壓力。
即使我理智上十分清楚這不是困難到無法解決的事項,離職前我已經盡力處理,最後結果也不是我能掌控的,但當我把事件的責任歸屬攬到自己身上時,便習慣性地一如以往想要即刻、馬上解決,於是立刻繃緊神經。
這會兒我也明白了什麼樣的事會引發我的壓力反應:當我把這件事的成敗與個人價值高低畫上等號,或我認為這件事的結果等同於評價我個人的好壞時,就會使我產生恐懼和帶來焦慮,連帶勾起一連串的身心變化。
我可能給自己這種暗示:若這件事沒處理好就顯得我很失敗、我很糟糕。雖然我已經不認同「單一事件成敗等於個人價值高低」這類不正確的心理等式,但身體仍留存舊版的慣性反應,一感覺有事威脅到我的自我價值,身體就會先行回應——我要做到最好才能證明我夠好。難就難在這種認知往往是下意識的直覺反應,可能快到我來不及察覺,只能事後應對,看來我還需要持續清理與更新自己的心靈版本。
自我質疑使人心生抗拒,自我評價讓人感到緊繃,自己應對事件的心態確實才是壓力高低的關鍵,帶著畏懼不安的情緒面對事件,自然會倍感壓力。
現在我已經知道與工作相關的訊息特別容易激起我的壓力反應,那也許我可以在開啟特定人物的訊息前先試著做好課題分離的心理建設,站好自己旁觀與協助的位置,或許能夠減少一點心理衝擊,若我還暫未能改變下意識緊張的身心反應,起碼我也找到了舒緩平靜的方式。
那天處理完事項後,後續我的右小腿持續痠痛了兩天讓我沒法好好走路,看到身體忠實地紀錄了我那瞬間的緊張反應也讓我感到意外,這真是印象深刻的一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