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著放下當個100分乖寶寶的原生設定

前幾日我在咖啡廳裡邊吃著早午餐邊神遊四方,腦海裡各種想法紛飛、畫面不斷,待我回過神低頭一看,餐盤裡的歐姆蛋已被我吃了大半,可我食之無味,壓根沒留意自己吃了些什麼。

「天哪!我該好好品嚐眼前這餐,不然豈不就浪費了?」一閃過這個念頭,再思及方才在腦子打轉的各種模擬,讓我再次明白,這般漫無止境的神遊,正是使我焦慮的主要原因。

因為我不是馳騁在美好的想像畫面中,而是盤算著能做些什麼事以及其產生的「後果」(後果對我而言是個偏負面的詞,與中性的結果不同),我往往會先悲觀看待事件,預設最慘的狀況,再慢慢回推各種解決方案,以求所有事情正確執行無誤。

在所有事情都還沒開始之前,我總是會乘坐心靈時光機前往「未來」,按個人經驗沙盤推演一遍我發起的問題,隨著情境變換一再問著自己「然後呢?能怎麼辦?」我像個吹毛求疵的考官不斷發問,又一邊努力嘗試回答自己出的考題,未雨綢繆並非壞事,但麻煩的是我會硬讓自己重複應考,老想相同的事,看能不能出現不同的答案以拿到滿分。

這種自導自演任由想法氾濫,常待在「假想的未來」提前不安的「想太多」,確實很常讓我遲疑自己的決定,又或懷疑自己的能力。我意識到這又轉回了「不被愛」的內在課題,原來,一切都還是相關的,只是用不同的事件讓我學習再次與自己和解和練習心靈改版。

原來我有「乖寶寶症候群」

從小,我就算是個聽話的小孩,許多事都順著父母的意思去做,那時也並不覺得有何不妥,只覺得父母都是為我好,聽他們的才對,也就這麼一路頗平穩的度過了。

現在回過頭去看,我的思考模式確實因此被定型了。習慣聽父母的話,一方面是順從別人的決定,不必自己動腦其實很輕鬆;一方面是,下意識覺得要做個聽話的乖小孩才值得、才有資格被愛,代表我養成的價值觀認為「愛是有條件的」。

怎樣才是個「乖寶寶」?要聽從別人的話、要與人為善,並且不能給別人添麻煩。這成了我內建預設的心靈程式及自身言行的最高準則。

所以,我會慣性的以別人的意見為優先,和將別人的想法看得比自己得還重要,也覺得別人講的話應該才是對的。而呈現在外的行為,就是我會配合別人不自覺討好,和把別人的要求放心上並把所有的事都做到完美,所有的表現,都是想要能證明自己夠好,有資格被愛。

另一方面,也因為我總依著他人的決定行動,所以我也容易迴避做決定及承擔責任,更對自己的想法比較沒有自信。即使我已經有所覺察並練習轉化這些原生習慣,在某些部分已經有所成長,但遇到不同的情境時,乖寶寶症候群還是會不自覺發作,讓我再次揹起「好孩子/好人」的偶像包袱。

焦慮是我的成長痛

而這回離職後的焦慮(上個月比較明顯),待我將它視成又一次的「成長痛」,是必經的過程之後,也就比較消停了。

沒有工作的空白期並不是我習慣的生活狀態,我沒有待完成的工作與能發揮手腳之處,好似就沒有方法能夠證明自身價值,這就正踩到了「乖寶寶症候群」的觸發點,因此在我無所覺的時候勾起了「這樣子別人還會喜歡我嗎」的恐懼並引發焦慮,表現出來的就是失控的想太多,動搖我對自己的決定、能力及信心,因為舊版的程式想以此推著我趕快回到以往習慣的「正軌」。

待我看到自己的心理歷程之後,也就不再自尋壓力。當發覺自己的思緒又當時空旅人去揣測很多災難的時候,我有能力將注意力拉回當下就夠了。

現在的我,四十多歲了,還在學著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要抉擇並為此負責,學著練習優先尊重自己的想法及意願並付諸行動,學著與過去覺得不夠好就不足以被愛的念頭和解,學著接納自己各方面的不完美,學著放下心裡想當個100分乖寶寶的原生設定,學著當個成熟獨立的大人。如此看來,「長大」要學的事還真多,實在不是件輕鬆的事啊!可是,我還是更喜歡現在仍在努力「登大人」(臺語)的自己。

相關文章:

微笑閱讀:《八成是你想太多》
微笑閱讀:《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
你想要活在哪個時空?控制自己回到過去的次數。
轉化原生習慣,轉變複製人生
不做好孩子,也不做好人,只做自己
別人會怎麼想?並不重要。
引發壓力反應的關鍵問句
註定經歷的再次成長,40歲之後的自我改版
理解與接納過去的自己,才能活出新版的自己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