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寶寶症候群的表現行為:怯於提出需求?

這篇是「乖寶寶症候群」系列文章的延伸(以後有想到別的再繼續補充),因為我察覺到自己對於「提出需求/要求/請求」的心態轉變,而有感以往確實會礙於乖寶寶的偶包而壓抑或不敢將自己的想法說出口。

所謂「合理的」要求

應該也有人和我一樣,到美髮店洗頭時,當設計師詢問「有沒有哪裡需要加強」的時候,縱使真的還有覺得癢癢的地方,也會選擇回答「沒有」。又或是去早餐店買三明治時,雖然不敢吃小黃瓜,但也不會提前跟店家說,而是等上餐後再自己挑掉。

以前的我就是如此的,覺得如果表達洗頭想再多抓一會兒,或跟店家表示不想要小黃瓜,都是在「給人家添麻煩」,而且好像顯得自己是奧客,所以為了不讓自己因此心生罪惡感,也不想破壞自己(心裡以為)的形象,便決定不提出任何需求。

因為乖寶寶的內在預設反應是順從,讓我們習慣接受別人的給予,或習慣以配合別人的需求為優先,因此可能沒有想過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若是想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與他人有不同的意見,更是與內心對於「乖」的認知相抵觸。

乖寶寶的潛在信念會讓人認為「提出要求」這件事本身就是錯的,所以我們的心裡不存在所謂「合理的」要求。就算是店家主動詢問,或內心遲疑覺得這應該只是小事說一下沒關係,可即使是如此,最後還是難以開口。

而這種不敢提出需求的反應,也很容易擴及到面對所有的服務業時都會倍感壓力,不敢詢問訂位的空檔、不敢詢問有沒有新品能替換架上拿下來的商品,點餐時要很迅速明確不能拖延到別人的時間,去銀行臨櫃時一定會先確認自己都準備好了沒遺漏才敢去,尤其害怕遇到店員靠近詢問,這類的陌生互動都可能帶來焦慮。

雖然心裡知道自己本來就是可以接受「被服務」的客人,但因為我們總是太過度關注自己的表現,還會想像別人對我們的反應或評論,所以不允許自己做出不夠「得體」的行為。我們被「得體」二字所束縛,總是不斷檢視自身言行和為自己打分數,對自己相當嚴格。

重新看待自己的需求

當我意識到自己不敢提出需求的原因,源自於我認為讓別人作主才是對的、聽別人的話才是對的,別人的需求比我的更重要,而這些既有信念所透露出來的反面意涵代表著:我的決定、我的意見、我的需求都是不重要的。這讓我驚覺,我需要改變乖寶寶症候群帶來的內在課題。

所以我除了練習重新改寫自我的信念之外,也學著重新改寫自己提出要求的內心劇本,以及不把提出需求的自己視為麻煩的人。

以洗頭為例,當美髮師詢問我有哪裡要再加強的?原本我會馬上立刻反應不必,深怕拖到她的時間。但後來我改為,視我當下的情況做回應,如果有想再多抓幾下的地方那就說出口,如果沒有就不必,我以我自己的實際需求為優先考量,而不去評斷說跟不說的行為是好或不好,這樣子的心裡負擔就減輕許多。

用餐的時候也一樣,我現在會先詢問餐點有沒有小黃瓜?如果有能不能取掉?我想的是如果能一開始就不放,那後續我就不會浪費食材。但如果店家說沒辦法取出,我也不會覺得自己挑食或多問兩句是件錯事,而是改選其他的餐點的就好了。

這種轉變內心認知的關鍵在於,「不評價與不批評自己的行為」,那也會連帶讓我不會再過度關注自己的表現是好或壞,是乖或不乖,以及,「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存在」,對別人而言,我就只是個陌生人與陌生客戶,其實沒有誰會特別盯著我的表現又或在為我打分數,所以我沒有必要小心翼翼或自我苛責。

當我第一次突破內心掙扎(我有先做心理準備,並且決定要刻意練習)的時候,那種能說出自身需求的感覺真是讓人開心,正向的情緒回饋也激勵我繼續地練習,我也不吝於稱讚自己,即使是再小的事,我都覺得能做出和以往不同選擇的自己很棒!

我們可以尊重別人的需求,再看自己是否願意配合,而不是單方面的只聽從別人的要求,與忽略自己的意願與需求。表達需求並不是件錯事,我們的需求值得被自己重視。

相關文章:我的「服務業恐懼症」好轉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