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乖寶寶症候群—5: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改寫舊版的內在認知。

乖寶寶症候群—1:你也是乖寶寶嗎?
乖寶寶症候群—2:我們是如何養成乖寶寶體質?
乖寶寶症候群—3:如何察覺到自己有乖寶寶體質?
乖寶寶症候群—4: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第一步是自我觀察。

屬於乖寶寶體質的人,想要擺脫這個自我認同的身份著實需要一番功夫,首先得試著以旁觀者視角認識自己。回頭觀察父母及自己的成長歷程,先釐清自己內建了哪些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自己處理事情慣性偏好的態度及想法?當我們能把自己的內在構成看得清楚些,也才能據此設計後續想要更新的版本內容。

以我個人為例,我依照《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一書內容破解出自己的內在版本是這樣的(破解的過程):

乖寶寶症候群—5: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改寫舊版的內在認知。

當我遇到棘手的狀況或有壓力的情境(比如事情沒處理好,或有些事超出我的預期)時,我的內心世界連鎖反應解讀如下:

我的行為模式偏向「只要我再多努力一點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討好型(我猜測乖寶寶成員多半也是這類型,另有指責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所以我會把很多事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與此同時,我也會湧現各類負面情緒,比如也許不是我的問題卻是我得收拾善後的委屈,比如覺得會不會是我的錯才給別人添麻煩的內疚等感覺,而且我還會對有這些情緒的自己感到厭煩,覺得我怎麼可以有負面情緒?

然後我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是源於我認為自己應該要表現得很完美、我不可以讓別人失望,而我之所以想要表現得毫無破綻,是因為我覺得這麼做才能展露自己的價值,讓別人喜歡我,以滿足我「被愛」的渴望,所以,我必須要用盡全力、完美無缺、不麻煩別人做好自己的事,並且認為這些都是乖寶寶該做到的。

希望被接納、被喜愛,於是「不被愛」就成了最大痛點,為了避開不被愛的可能,我不自覺當起「別人喜歡的我」,因為做「真實的我」很可能不被接受,以致於我不相信原本的自己就足夠好,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即使別人覺得我表現得不錯也給予稱讚,我內心依舊覺得自己不夠好。

而等我解析完自己的內外在慣性思維及言行反應後,我驚訝也難受地發現,原來「乖寶寶」的身份認同是種自我限制,而且我對自己的評價不高,還要求相當嚴苛,關鍵是我不只不愛自己還嫌棄自己!這讓我更不想再繼續以這個版本過生活了,所以我開始學著改寫各個層面的舊有認知,以期瓦解原有的自我束縛並更新內在版本。

擺脫乖寶寶症候群的步驟

2.拆解與改寫內在版本

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可能的樣貌後,接下來可以試著以自己想要成為的版本,去設定更新改變的方向,這並不是指要全盤推翻或否定以前的自己,而是重新認識與調整被扭曲的部分。

如果不當原本的乖寶寶了,你想成為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為自己設計新的內在藍圖。

(1)從「不可以有情緒」改為「能接受所有情緒」

成長過程中我沒有學過與「情緒課題」相關的知識,也所以處理情緒的方式,都是從父母又或從生活經歷中習得。以往更沒有想過「情緒」是什麼,但被教導著要當聽話當好孩子、不可以生氣、不可以亂發脾氣等等,因此我如果感覺自己的「心裡不對勁」,我就會想辦法迴避這種不舒服,假裝沒這回事,又或忍著不說,只因為我怕別人會生氣,所以我習慣性地用忽略、迴避與壓抑去對抗心裡的難受,甚至覺得負面情緒不應該存在。

但以切斷情緒連線的方式處理情緒也並不會讓我感覺更好,所以我開始學著瞭解「情緒」,理解與接納正向或負面情緒必然存在,也都是我的一部分,並練習觀察自己的情緒運作流程,從發覺有情緒到我弄清楚為什麼會被勾起情緒和試著排解,這過程中我也逐漸明白,我不是不能有情緒,重要的是情緒發生時我採取何種反應。比如面對棘手的「憤怒」,我可以不必如想像中的大吼大叫,而是可以把自己生氣的理由清楚地說出來,這也是我不讓自己再受委屈的方法之一,可若是別人對我生氣,我確實會更害怕,但我也會練習穩定心情去聽對方到底在氣什麼而不是馬上全盤退讓。

改變對於「情緒」的認知,我更希望自己可以接納及允許所有的情緒發生,自在的面對別人的情緒,包容有情緒的自己,因為情緒的背後都在提示內在需求,可以讓我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2)從「只能當乖寶寶」改為「不當乖寶寶也可以」

接著要學習轉化深層的「核心觀點」,所謂核心觀點通常源於幼時所經歷的重大而影響深遠的事件,也或許來自成人之後的重大成功或失敗經驗,並且具有「應該」及「永遠」的特質。我們會經常以「做人/做事應該要……」的句型表達,代表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況,不管是過去、現在及永遠都必須遵守這個觀點,不能有例外,而且這個觀點會對生活產生全面的影響。

以我而言,「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和「不可以給別人添麻煩」」是我最受其制約的觀點,他們是美德,但我卻下意識要求自己不管任何情況都必須這麼做,我希望自己可以延續觀點好的本質,但改變作法。

因為認為自己應該要當個好人,才能被大家所喜歡及信賴,所以時常違背自己的意願去配合他人,不敢拒絕,最後總是吃力不討好。但與人為善,不等於我需要放棄原則或捨棄意願,「友善」是選擇而不是應該,而「拒絕」更是天生的權力,是在表達意願而不是在傷害別人。

而為了不給人添麻煩,我理所當然覺得自己要能完美處理所有事,而且默默地將自己定義成「麻煩」,遇到我沒能做好的事、我還會討厭自己的無能,直到我面對現實,是許多事本來就不可能一個人完成,而且不可能事事完美無缺。所以我學著放下凡事追求100分的求好心切,並接受我可以不必總是一個人完成工作,而且每個人的做法都不同,不見得只有我的方式才是好的,而我尋求協助也不等於給別人添麻煩,這只是解決事情的方法。

兩個觀點改變的共通點,就是接受自己「不循慣例當乖寶寶也可以」,這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與舊習慣有所衝突而覺得有罪惡感,但請記得,「不當乖寶寶不等於就是壞寶寶」,我們只是回歸當個「一般人」而已,而這個過程需要我們鼓起勇起允許自己可以設立界線、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承受別人的失望,並相信勇於展露自身特質自然會吸引喜歡自己的人。

我個人覺得要鬆動舊有價值觀或信念確實不太容易,但值得我們花時間挑戰原有觀念與重塑新的想法。想要重寫觀點需要留意與自己的對話內容,之後我會分享如何改寫內在對話幫助自己,在此只先提及我改變了什麼樣的觀點。

(3)從「乖寶寶才值得被愛」改為「真實的我就值得被愛」

冰山理論中薩提爾認為,「愛人、被愛、尊重、接納、自由、意義」,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六種渴望,所有的渴望都同等重要,如果我們未能平衡地滿足這幾種渴望,會對我們的行為模式有關鍵性的影響。

以我的內在冰山1.0版本為例,很明顯就是認為「被愛」要比其他的渴望來得更重要,因此我就會呈現出「我想要滿足被愛渴望」的「行為模式」,去討好他人、委屈自己,覺得自己不被愛,除了沒有安全感,最嚴重的是缺乏自我價值感,不懂得愛自己,也無法與人好好互動。因此,轉化渴望的重點就在於,回歸平衡,不偏重其中幾種渴望,明白六種渴望都需要被滿足。

比如,我開始也懂得重視「被尊重」,所以學著設下界線,勇敢表達自己的需要,也更堅定表達自己的不滿;察覺到我表現出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也能夠被接納;以及我可以不再用乖寶寶自我設限並更自由的表現自己;也能夠透過學習的方式追求自我進步與成長找到人生意義。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不再當乖寶寶的自己也值得被愛。

當我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就毋需索求或依賴別人的愛來填補,我們給予他人的愛,就不會是交換、是束縛、是壓迫,是委屈、或甚至是控制,而是「分享」。分享代表自己已經足夠,並且有餘裕能感謝對方願意接收自己的愛,和願意祝福無法接收愛的對方。這個想法轉變也讓我更能放下想當個乖寶寶的念頭,我終於不必當活在別人眼光裡的自己了!

(4)從「做完美的乖寶寶」改為「做真實的自己」

當內心的渴望轉變,期待(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也會跟著轉變。

我理解自己不再需要靠當個乖寶寶才能被人喜愛時,我也就不再期待自己事事完美。我可以坦然顯露各種情緒,我可以表達拒絕也不會破壞關係,我可以有勇氣說出想法,我可以更相信自己的決定,我可以不必符合別人的期待,當然我同時也願意承受做這些改變時帶來的感受及後果。這些決定,都讓我覺得自己更像個「人」,更像個「大人」,而不只是戴著「完美的乖寶寶」面具的人,我反而更喜歡這樣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

朝著想要成為的「大人」前進

拆解每一層內在認知的結構,讓我更明白自己如何受「乖寶寶症候群」所累,而重寫每一層內在認知的內容,都有助於我更樂於拋下原有的乖寶寶身份,朝我想要成為的方向前進。我不想再只依賴身旁的大人為我做決定,也不想繼續活在乖寶寶的框架裡,因為我想練習成為可以獨立面對生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的大人。

如果不確定自己的內在認知能設計成什麼樣子,或許可以參考或想像自己心中「理想大人」的模樣,他們怎麼處理情緒?怎麼面對失敗?但要留意不要「過度美化」以免改寫出不切實際又難以達成反倒帶來挫敗的新版內容。而新的版本也隨時可以再修正更新,以更符合自己的內心想法與本性。

瞭解與重新編寫自己想要的新版本後,雖然知道該改變,但其實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會很常不自覺地又採取舊模式應對,這是很正常的,畢竟要覆寫原生程式本就不容易。想想舊版程式都執行那麼久了,所有的言行都變成下意識順手的回應,輕鬆到根本不需要動腦筋,所以一開始要切換成新模式本來就會感覺卡卡的,需要反覆歷經覺察、暫停、更換應對方式並不斷練習,才有可能一點一滴的看見自己的不同。

所以,不必著急想要一夜長大,我們要給自己重新建構新版自我的時間,也給自己重新長大的耐心與勇氣。

改變內在認知,會帶動外在行為模式的改變,而這確認會需要有意識的刻意練習,之後我會分享我針對上逑各項改寫內容所做的實際做法。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