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乖寶寶症候群—4:如何擺脫乖寶寶症候群?第一步是認識自己。

乖寶寶症候群—1:你也是乖寶寶嗎?
乖寶寶症候群—2:我們是如何養成乖寶寶體質?
乖寶寶症候群—3:如何察覺到自己有乖寶寶體質?

如同我在第一篇文章開頭提到,我是在寫這些系列文章之前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有「乖寶寶症候群」。

此前我只覺得自己的某些價值觀及對自我的認知讓我感到痛苦,所以我學著自我更新,直到我察覺自己原來是乖寶寶,才發現其實每個我努力改版的課題,都可以對應到我的體寶寶體質。

「讓父母滿意和開心」是我以往的行事標準,我覺得不當個好孩子就不值得被愛,所以我力求凡事都要有好表現,變成追求完美主義而過度努力,即使如此,我依舊認為自己還不夠好,因此自卑沒自信;除此之外,當個乖小孩要懂事聽話,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忤逆父母,所以我不太有主見;還要脾氣乖巧溫順,不能哭或不合禮節的大笑,於是我善於隱藏或壓抑負面情緒。

一切的言行反應,都會自動符合「乖寶寶模式」,即使我已經長大成人了,但只要是讓我感覺「做這件事父母媽可能不開心」,隱含著我可能「不乖」的事,我都不會也不敢去做。原本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直到我覺得再這樣下去我真的很痛苦,才針對自卑、完美主義或情緒課題等部分著手練習改變。現在看來,其實正是心裡暗藏著「我不想再當個乖寶寶了」的念頭,才推動著我前進。

「不當個乖寶寶」乍聽可能很可怕,難不成自己就要開始去當壞小孩嗎?這個問題其實受固有的價值觀所扭曲,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除了乖之外,其他的行為都是不乖,我們只有乖與不乖的分別,乖才是對,不乖就是錯的。而不乖,又會勾起我們擔心自己「不被愛」的深層恐懼,放大了我們對不乖的反感,因為我們更害怕自己成為父母眼中的失敗。

但其實不當乖寶寶不是「非好即壞」如此極端的變化,人也不太容易全然改變,我們要練習的,只是讓自己「可以不再那麼乖」。放下「乖孩子」身份的束縛,讓「長大版的自我」長出來,進而從自卑轉為自信,從完美主義變成接受不完美,從壓抑情緒變成接納情緒,活得像「真實的自己」,不再只是為別人而活的乖寶寶。

我一直認為,我們都有能力讓自己進化升級,就像更新電腦操作系統一般更新自己的內在版本,所以,不管是什麼年紀察覺到自己的乖寶寶體質,都可以做出改變。我正在擺脫乖寶寶束身衣的路上,統整出我個人覺得需要做的幾件事。

擺脫乖寶寶症候群的步驟

1.回頭觀察與認識自己

如同前一篇我最後提到的,想要改變得先學會觀察自己。這就像是要更新程式的時候,也需要先理一理舊程式的BUG,看懂舊版的運作模式及邏輯,更有助於在設計新版程式的時候可以盡量避免再出相同的錯誤,並將原程式的優點延續下去,這才能達到升級更新的效果。

我會用「觀察」二字,是因為通常我們會採取旁觀的角度進行「觀察」的行為,因此試著用第二人或第三人的視角回頭觀察自己的情況,拉開心理距離,我們比較能保持理性與中立看待,也才不會一直自我批評或數落自己。

那麼,要觀察人生中的哪些內容呢?我們需要認識自己建立性格與現有人生的過程,而這些都與原生家庭有關,並試著跳脫子女的身份去看(我也會一併分享我曾寫過的相關文章)。

(1)觀察父母的人生歷程

試著瞭解父母的人生故事,觀察在成為我們的父母之前,他們是怎麼長大的?

我們會更明白自己的父母延續了什麼樣的價值觀,因此才將你教成乖寶寶。從父母的人生歷程中,或許我們還會看見某部分與現在的自己有雷同之處,那是因為子女時常默默複製父母的價值觀,所以不知不覺會做出類似的選擇,於是人生軌跡與父母相近。如果發現有哪些我們不想繼續承襲的部分,那正是自己可以更新改版的內容。

相關文章:先看懂父母的人生歷程,會讓你更懂自己40歲那一年,你在做什麼?

(2)觀察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

從小到大,我爸媽很少在子女面前顯露比較大的情緒(除非我們惹他們生氣),我以為父母之間的「相敬如賓」,其實是他們壓抑情緒不處理的結果。他們的初衷應是覺得吵架傷感情,也不想讓孩子擔心,所以會自行迴避衝突的可能性,但,卻也一併避開了把想法及感受說出來的機會。

他們也鮮少問及我們「對這件事有什麼感覺、感受」,如果我們為好事開心,爸媽會說太驕傲了不好,若是因為不滿父母的回應而哭,那我們就是不聽話。因此我學會了要當個乖小孩,就是只能聽父母的話,不能管自己的感受,而且「不可以生氣、不可以有脾氣」,「有情緒」就是一件「不乖的壞事」。

我複製了父母對情緒避而不談和壓抑的處理方式,這應該也是乖寶寶成員們的共通之痛。乖寶寶對自己的情緒反應往往很陌生或是不想碰觸,尤其是「憤怒」這種最為棘手的情緒,因為我們「不被允許」有情緒反應。

而之所以我覺得要先觀察父母的人生歷程和情緒模式,是因為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他們有多相像,也同時會讓我們看見想和他們不一樣的部分,並理解我們可以不必成為父母的翻版,而是成為自己。

相關文章:先看懂父母的情緒模式,會讓你更懂自己看懂父母的情緒與人生,是為了看見自己

(3)觀察原生價值觀所帶來的影響

前兩項觀察應該會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言行受到哪些原生價值觀的影響,試著找出影響最深的內容。我就察覺自己深受「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和「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所制約,這聽起來都是美德,但卻變成扭曲的信念。

為了與別人好好相處,認為自己一定要當個好人才能被別人接納,所以會配合別人的喜好或想法,不敢表達拒絕,有時更會違背與忽略自己的意願去討好他人,覺得「我有責任讓和我相處的人都開心」,這使我無法設立人際界線,也說不出與別人相左的意見。

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我會努力獨立完成所有的事並且力求又快又好,遇到難受的事我也不太向朋友訴苦,因為不想浪費別人的時間,我覺得「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很差勁」,所以我會力求不讓自己變成麻煩本身,不敢表現脆弱,也覺得不能揭露自己的感覺。

兩個被我曲解的信念都使我習慣把「自己」擺在最後,與忽視自己的內心需求,而我還以為這本來就是身為乖寶寶應該要做到的事,如果不照著做別人就會不喜歡我,說不定也沒有人會理我。這種怕自己不被接納的畏懼與深植心裡的無價值感都主導我的言行反應。

每個家庭裡習得的價值觀各有不同,父母未必很明確地將價值觀內容說出口,所以需要透過觀察他們試著將最深刻的信念歸納出來。

相關文章:轉化原生習慣,轉變複製人生

自我觀察就是覺察

當我們能看出父母的人生路徑,看懂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看見他們傳遞的價值觀被自我扭曲,這時候我們就更能意識到自己內在被設定了哪些乖寶寶程式。為什麼不敢拒絕?為什麼害怕衝突?為什麼難以擺脫討厭自己的情緒?這些我們以前可能不理解但現在察覺到並且想改變的事。

而自我觀察的過程中,可能體會到錯愕、茫然或震驚或痛苦,我們會需要花一些心力與時間好好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但最終都會有種「原來如此」,恍然大悟帶來的舒暢感,那是因為我們總算把以前沒察覺的事看清楚了。

透過觀察自己,不只能更了解自己是如何養成乖寶寶體質,與乖寶寶程式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外運作,還能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內在組成。我也藉著自我觀察的過程釐清我的痛點,並透過閱讀和練習解析自己的內在世界。我認為唯有先看懂自己的原生版程式,才知道之後可以如何著手進行修正與升級。

我是跟著陳茂雄老師的《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一書中的步驟,結合我觀察父母及自身家庭教養,一步步繪出我的內在世界。從外在遇事時的行為模式、遇到棘手狀況時的情緒反應、對情緒反應的觀點和背後潛藏的信念,及我會有那些反應與感受到底是想滿足什麼樣的內在需求?逐漸向內探究,總算讓我釐清困擾我的問題所在。

解析完之後,如何調整與進行改變?下一篇我會說明自己如何練習改寫原生價值觀。

相關文章:《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2—運用自我對話,破解個人冰山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