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乖寶寶症候群—1:你也是乖寶寶嗎?
如果你也自認是「乖寶寶俱樂部」的一份子,是否有察覺到自己從小便開始養成乖寶寶體質?
我們總會聽見父母說,「要乖、要聽話」,當我們的言行符合父母的要求時,爸媽會開心地給予讚美,而當我們被講「不乖」的時候,往往會看見父母憤怒、失望、不愉快的表現(甚至處罰),讓我們感覺自己做錯了。
而這些乖與不乖的差別待遇,讓我們下意識累積養成一個價值觀——當個乖孩子才值得被愛。或許我們沒有這麼明確地意識到這點,但就是覺得,聽父母的話,他們才會開心,自己的心裡才會比較舒坦,不乖的話就是對不起他們。
於是,「聽話」成了我們不假思索的優先選項,「討好」更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技能,而我們長成了父母長輩嘴裡的「乖小孩」。當家庭或社會氛圍都傾向認為當個乖小孩才是對的、好的,「乖」這個字就開始具備很強烈的約束力。
要回頭追溯成為乖寶寶的原因,就勢必會提及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我說這些並不是要批判或責備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是讓我們看清楚「乖」這個字是如何變成綁束我們思想與行為的束身衣,與我們戴上「乖寶寶」面具而不自覺的過程。
我覺得理解這件事是乖寶寶成為大人的第一步:不要花時間力氣回頭怨怪父母了,或許他們造就了過去的我們,但從現在起,我們可以開始改變自己,為自己也為接下來的人生負責。
我的乖寶寶體質是如何養成的?
從小我就有感父母的忙碌,我爸爸自營水電工程公司及承攬水電生意,屬於重勞力的工作,回家時常見衣服沾有髒污,有時還得跨縣市做工好些日子不在家,而我媽媽是全職主婦,處理所有家務照顧我們三個小孩外,還一邊開小吃店,也身兼我爸公司的會計,有空時,她還會接著做家庭代工,我仍記得小學時期與媽媽一起做手工比賽誰做得多的畫面。
我的家庭經濟狀況一直比較緊縮,也看著父母持續的辛勤打拼,應該是到我二十歲左右才稍有感好像家中財務較有餘裕。因為爸媽需以賺錢為重忙於生存,要做的事實在太多,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在我們身上,若我們有不聽話或任性的時候,往往就等著被衣架伺候,吃過一兩次痛我們自然也就明白要聽話,不只可免皮肉之痛,也省得讓爸媽心煩。
成長過程中,看見父母盡力滿足我們求學或生活的相關需求,我深刻感謝他們的付出,加上因為我是老么頗受寵愛,所以雖然受過幾次體罰,但並沒有在我心裡留下什麼陰影。透過他們的身教,除了勤勞節儉是生活必然會遵守的基本規矩,我們也有自覺不要給父母添麻煩以及好好讀書,許多事順著他們的意思去做,看見他們放心也滿意的樣子,我也覺得很開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我試著站在旁觀角度回看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我發現,父母希望我們當個乖小孩的用意,並不全是方便管教,他們的出發點通常是保護與關愛,和擔憂子女受傷害或遭受失敗,所以傳承自己所認為的正向經驗給予子女,期望我們未來的人生能適應順利,他們並不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我並不會責怪父母將我變成乖寶寶的原因.
甚至我認為,我們的父母其實也都是「乖寶寶」的一員,遵循著要乖要好的認知長大,並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教育孩子,再複製新一代的乖寶寶,而這種複製行為我覺得也和社會價值觀偏好追求「成功」有關。
想要被認為是「好的/成功的」父母,不只要自己有所成就,教育出來的孩子也要出人頭地,為人父母的人生意義就是培養出人人讚許的下一代,否則就不算是功德圓滿。身為父母或許沒有察覺這個隱性標準,只想著當個好爸媽盡力待孩子好,卻可能不自覺地放大了自身對痛苦或不成功的恐懼,想著讓子女舖路延續成功經歷,所以會產生「以愛為名,控制為實」、「我都是為你好」的做法,怕孩子受傷所以要求子女聽話,為孩子遮風擋雨掌控一切。
我們便在與父母的互動中默默習得深植心底的概念——當個乖寶寶才會被爸媽所愛、爸媽才會對我好、父母的話才是對的。於是,為了求得父母的愛(這也是生存本能),身為孩子的我們自然地會選擇比較好過日子的方式,而這種相處模式就成了親子間的約定成俗,雙方未必會有感覺哪裡不對。
所以擁有乖寶寶體質的人,只要沒有察覺到自己原來有「乖寶寶症候群」,一如往常習慣性地聽話順從,其實不見得會感到痛苦,因為乖巧可以換得喜愛,日子也比較順遂。就算成年後對於某些做法可能不那麼認同,也會因為與父母的意見相左而心生罪惡感,最後還是多以父母親的意見為準,然後慣性壓抑或忽略自己的感覺及想法,而這種思維也擴及到其他生活層面。
「不被愛」的深層恐懼支配著乖寶寶
當個乖寶寶成為我們的內建預設執行程式,即使年紀增長,只要是身處希望能被認同與肯定的環境或關係之中,我們就可能下意識自動開啟乖寶寶模式,努力地表現以期自己能夠「被喜歡/被愛」。
努力表現的行為包括我們習以為常的配合討好、以別人的意見為優先、不表達反對意見或是不好意思說不,在工作表現上可能是拼命三郎,總是使命必達且有完美主義等等。我們未必真的想把自己搞得很累,但就是無法放下那些自己覺得「毫無疑問應該要做」的事情。
深入探究這些言行的背後,是因為我們認定唯有當個乖寶寶(好人)才會被人喜歡,因此,自己要做得足夠好才有資格被稱讚,便會不斷地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有值得被認可之處(也代表我們會先認為自己還不夠好,導致自我價值感偏低)。
反之,這就表示,我們會盡力地避免讓自己「不被喜歡」,因此會告誡自己不可以惹別人生氣、不可以給別人添麻煩、不可以表露出自己的負面情緒,諸如此類有可能讓自己「不被認同」的各種表現,一概會被自己壓抑,而我們也可能因為長期忽略自己的情緒及想法,與自己的內心失去連結,不懂得該如何好好處理情緒,也失去了主見。
因為希望「被愛」,所以「不被愛」就成了內心最深層的恐懼,驅使我們以「被別人喜歡」為先決選項,這也是為何我們特別難以承受別人因為我們的言行感到失望或不開心,這種反應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對、不好,一旦勾起我們「不被愛」的危機感,我們內心便會響起前篇提到的內心咒語,「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會不會覺得我很差勁?」開始自我檢討或心懷愧疚,於是不由自主地改變態度或放棄自己的決定,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讓對方開心。
如果我們沒有察覺到這個痛點,有時就會面臨到被道德綁架、情感勒索或情感控制,覺得難受但又不知道能如何擺脫,也或許想不到或不敢去想「不聽話」的選項,因為「不聽話=不被愛」感覺顯然更可怕。乖寶寶無法相信自己就算不當個乖寶寶也擁有被愛的資格。
這就是我發現自己有「乖寶寶症候群」時挖到的內在核心課題:原來我這麼害怕不被父母喜愛或不被他人認同,也不認為做自己就值得被愛。我大受震憾,並開始學著克服和跨越這個關卡。
你們的乖寶寶體質是如何養成的?試著用第三人角度去觀察自己的原生家庭教育,或許也能窺得其中關鍵。
接續我會探究自己是如何察覺到「乖寶寶症候群」這個毛病。乖寶寶要覺醒往往都會有必經的成長痛,不夠痛可能還不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沒「登大人」(臺語),接受這個過程,撐過去就會看見自己開始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