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幸福」,是人人都想擁有但似乎無法具體形容的感受,而且,每個人對於「什麼是幸福」都各有不同的定義。如何能得到幸福?一直是讓人亟欲破解的問題。

我之所以對於情緒與心理等等與自我成長及覺察的課題感興趣,也是因為我主觀認為這是能替自己創造幸福的路徑——瞭解自己,才能活出真實與快樂的自我。

先學著向內看,看懂自身的內在活動及思想,是我認為能離幸福更近一步的根本之道,因為想法帶動行為,行為牽動改變,而改變成為轉變。

想記下這本書,不只在於它讓人對「幸福」有新的看法,還讓「幸福」變得更具體好理解、明確好操作,使人更添得到幸福的自信:只要我們仔細留意自身感受,就絕對有能力成為自己的「幸福設計師」,打造更適合自己的幸福生活。

什麼是幸福?

作者保羅開宗明義:「幸福,是會隨時間而變化的愉悅與目標感受」(p.25),並另加說明為何他認為「愉悅感」及「目標感」是構成幸福的二個基本要素。

愉悅感,意指快樂及喜悅等正向情緒;目標感,則是覺得有成就、有意義與有價值,兩者都是「感受」。

我個人認同這個概念,因為它讓幸福變得「可被衡量」,這並非是指數字上的量化,而是因為我們生活中的事件都與此兩種感受息息相關,這也使我們更容易能以愉悅感及目標感這兩者的強度及頻率來度量自己當下的狀態。

比如,追完一齣無厘頭鬧劇讓人發笑,但看完後卻未能感到有何令人深省之處,又或者,完成重要的專案固然讓人覺得很有成就,可過程並不見得感到開心,那,有沒有什麼樣的事,讓我們可能兼顧愉悅與目標?又或是,在愉悅與目標之間該如何取捨?

比起對概括人生的評估,作者更感興趣也認為最該留意的,是「每個片刻的感受」。

他認為要檢視生活各項事件所帶來的「愉悅/目標」,找出哪些事情會影響感受,唯有一一體會自己的行為與獲得的反饋,才能設計出符合自身本質的生活,進而組成我們所體會到的整體幸福,讓愉悅與目標達到最適合當下的平衡比例。

因此,與其把注意力擺在如何解決負面事物或擺脫空虛,更應該把注意力、把心力及時間放在那些能令人擁有愉悅感、目標感,能為人帶來快樂的事情上。

我們聚焦在哪兒,我們的生活就在哪兒。著眼生活裡的正向亮點,這與我多年堅持寫微笑紀錄的想法不謀而合。

我尤其喜歡書內提及,在做決定時,有時我們常著眼於「選項差異」,而不是著重在「感受如何」,這便是影響我們獲得幸福的偏差。對照自身的人生經歷,我隨即理解焦點不同,確實會帶來走向不同的決定。

我想起的,是兩年前在要不要跟著另一半去國外展開新生活的猶豫中擺盪的狀況,我膠著在去或不去會如何?並就現實面及情感面、對未來影響的好壞優缺等各方面考量,百般掙扎,但卻好像沒有直接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去了,我的感受會是什麼,不去,我又會覺得如何?

「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指標。而待我下定決心出發也已經來不及,便因為新冠疫情爆發一隔兩年未見,這與我當初預期的「幸福」差得很遠,也讓我領會到,許多事都只在「當下」。

找到自己的幸福比例

所以,幸福是什麼?問問自己當下感受到的,是愉悅感多些,還是目標感多點?並藉此檢視我們的生活事項安排,「若獲得的愉悅大於目標,那可以多花時間進行有目標的事,同樣的,感覺目標更勝於愉悅,那麼應該想辦法讓自己獲得更多愉悅」(p.39),找到適合自己的「愉悅—目標」比例。

如同我寫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追劇雖然大感「愉快」但仍感到有點空虛,所以想起已經好一陣子沒好好記下讀書心得,於是我轉為投入閱讀與書寫,並且在寫完這篇文章後湧上滿滿的「目標感」,感覺自己收獲好多、好滿足!這便是我為自己尋找愉悅感及目標感兩者平衡的方式,也為自己創造幸福。

至於如何具體實踐為自己打造幸福?我也很喜歡作者提出的觀點,另行統整在下一篇。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