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閱讀:《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彼此都希望對方開心
最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書名《什麼是真正的朋友》,我頗好奇作者會如何為「朋友」做出定義。

對我而言,我認為的「朋友」,是彼此互相尊重,相處起來舒服、互動自在與價值觀相近的存在。很幸運的,我擁有幾位知根知底且互相參與對方人生不同階段的好朋友,與他們在一起,我總是能獲得許多溫暖及智慧。

而對於作者齋藤老師來說,他認為真正的朋友是:「朋友是在一起的時候很開心,能讓人露出笑容、變得有活力的存在。」(p.3),笑容不單是指因為好笑的事而笑,而是指會讓人心情開朗、受到鼓勵與帶來勇氣的正向感受。

我意識到我們之間的差異。我對於「朋友」的限定條件比較多,要尊重、舒服、自在、價值觀相近,這代表我現在更傾向選擇友誼的「深度」。但要能知道對方有沒有這些我喜歡的特質,會需要較長的時間交流,這種預設要花較多心力的心態或許不利於我交新朋友。

而齋藤老師的定義,則是提醒我,兩個人建立連結的第一步,是在一起的時候開不開心。「開心」是友誼的基礎,如果相處起來不愉快,又哪會有機會繼續加深情誼或談更深入的話題呢?這倒讓我反思,或許我對於「交朋友」這回事設下了太高的門檻,雖然我也不必和每個人都變成朋友,但當我可以用更輕鬆的心態去與人來往,也能增加交朋友的「廣度」。

這本書的內容雖偏重於給容易受人際關係所苦的青少年,但大人也同樣會有人際關係的困擾。阿德勒說:「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紛擾擾,都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裡,或是別人闖進自己的課題裡所引起的。」(p.25),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如何對待自己,但我們可以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並且採取行動,遇到人際紛擾時,也能將它視為是建立新人際關係的契機。

齋藤老師在書裡提出了「交友力」的概念,我覺得尤其適合參考。

鍛練自己的「交友力」

1.結交志同道合朋友的能力

我們可以透過「共同喜歡的事物」來交朋友。透過共同喜好的話題容易與對方產生共鳴和拉近距離,而且當以共同喜好做為談話的重點時,有時候可以不用直接面對對方的個性,相處起來較為輕鬆,有時也會因為喜歡事物的多樣性,而擴展交友的範圍。雖然有共同討厭的事物也會引發共鳴,但常會變成說壞話、抱怨大會,這對於建立正向互動的友誼沒有幫助,不建議與這類朋友深交。

2.與合不來的人也能和睦相處的能力

人際互動的技能是一種軟實力,除了會交朋友,也要懂得與合不來的人相處。我們不必勉強自己與所有人都變成朋友,但也無需與合不來的對方硬碰硬或互相傷害,有時那可能反過頭來影響自己。學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應對而不是勉強自己配合,比如拉開距離或減少互動等等,只要能維持友善與平心靜氣地交流即可,為了保護自己,有時也要有說不的勇氣。

3.主動選擇獨處的能力

獨處是和自己好好相處的機會,讓獨處的過程變得充實,也可以幫助自己找到真正在乎的事與想做的事,並且明白我們最重要的朋友是自己。當我們能享受獨處,自然不會過度依賴友誼,才不會在與朋友處得不好時,就覺得被全世界否定,或是因為過度害怕沒有朋友,即使感覺不好也委屈自己去配合。朋友的數量多寡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彼此建立的關係有多好。

如果能將這三種能力融合運用在人際關係上,不只能增進我們的社交能力,也可以更輕鬆地看待「交朋友」這回事,讓我們能放寬心胸,多與各種人進行交流,或許會創造更多不同的機緣。

人際應對需要經驗累積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為了人際關係煩惱痛苦,是因為勉強自己與感情其實沒那麼好,或相處起來其實沒那麼開心,無法讓自己露出笑容的人相處,那種關係只會綁住我們的心,稱不上是真正的友誼。

若遇上令人難受的人際關係,請記得善待自己,不必非得執著在這段關係上。人際關係的應對也算是一種生存技能,我們在人際互動中跌過的跤與犯過的錯,都是在累積經驗值提升等級的過程,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失敗就不去交朋友。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式讓我們懂得辨別可以和什麼樣的人做朋友。多與能帶來活力與正向感受的人相處,並珍惜那些能為自己帶來笑容的朋友。

最後送上小彩蛋,為什麼有的人總是留不住朋友?那或許是因為他們有一些壞習慣。

微笑閱讀:《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彼此都希望對方開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