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2—如何克服心理摩擦力?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1—為什麼我們抗拒改變?

為什麼有時我們提出更好的新改變或能帶來更好成果的新創見,身旁的人卻不買帳,或甚至連自己都很難持續做下去呢?

原因是出在人在面對新事物時總會不自覺地心生抗拒,可能是因為與原本的習慣不同,又或不想耗費太多心力重新適應,還有可能是新的變化帶來壓力,所以讓人心生抵制,那股讓人無法輕易地踏出腳步的心理力量,就叫做「心理摩擦力」。

阻礙改變的四種心理摩擦力,包括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及反彈,書中針對這些摩擦力分別提出克服的策略,我覺得不只是在行銷上有用,也能幫助我們更容易地接受與適應變化,與為自己設計出更方便實踐的新改變。

如何克服心理摩擦力

微笑閱讀:《心理摩擦力》2—如何克服心理摩擦力?

一、慣性

比起新的事物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更偏好熟悉感和穩定感所帶來的安心,所以不太喜歡改變已經習慣的人事物,而這種不想變動的不作為,又與創新有所抵觸,我們可能會因為慣性選擇比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選擇可能更好但是新的選項。

而想要克服慣性的作用,就是要試著把陌生轉變為熟悉,盡量不要一次大幅改變現狀,而是在之前做過的事上略作調整,並且給予足夠的時間適應。除此之外,還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方法:重複曝光,一再讓自己接觸同一個主張,就會在心中生根;從小處做起,漸進式的揭露或轉變,加上反覆接觸讓人接受後,再拋出下一個小變化;或是善用類比,拿熟悉事物來做對照,把兩樣事物的共通點串連在一起,就會感覺拉近心理距離,更容易接受。

二、惰性

遇到新的觀念或事物時,我們通常會不自覺地考量「它麻不麻煩?」因為我們更傾向省時省力的事情。但通常改變或創新都需要耗費力氣,比如去學習新的知識,或是得改掉舊習慣,都會因為感覺不那麼容易於是退縮。

而克服惰性的重點在於如何讓人感覺毫不費力,當採取行動的代價越少,就越有助於去完成,書中提供幾個方式可以嘗試:新的事物有時得花時間力氣去摸索,所以,可以提供行動的流程,降低摸索的成本與不安,比如直接設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提供明確做法,「如果想喝飲料,就買無糖茶」,或建立這類「如果……就……」的情境與行動連結,減少思考的過程,都能讓改變不那麼費勁,降低阻力。

三、情感阻力

有時候介紹新的事物或想法時,也許我們以為聽來很正向很有吸引力,但卻可能引起相左的反應好比焦慮又或恐懼,這就會讓人想停下腳步無法再往前進。就像進入新的環境時,我們也會想認識新朋友與學著融入環境,但這類社交活動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會讓人覺得緊張不安,這種負面情緒就是「情感阻力」。

想要克服情感阻力,重要的是深入內心,找出引發負面情緒的原因。為什麼會有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又為什麼那些事會勾起難受的反應?我們可以怎麼調整心態或想法?藉著探索情緒的過程找到具體的情感阻力與解決方式,幫助我們做出改變。以社交為例,會感到焦慮是怕自己無法被接納認同,這是正常反應,而我們可以試著找朋友作伴減輕焦慮,或是設定只接觸一個陌生人就夠,不設定太高的標準,給自己破除阻力,付諸行動的勇氣。

四、反彈

當覺得某件新的事物或構想逼得我們不得不接受的時候,心裡自然會產生抗拒感,因為覺得被迫作出改變,感覺威脅到自己的自由,也壓縮了選擇權,所以會表現得很反彈,尤其是當新的想法會挑動人的身份認同或價值觀,或是只能接受不能表達意見的時候,反彈的力道會更大。

若要克服反彈的感受,就要試著找到讓人能夠自我說服的理由。自我說服不是直接搬出大道理,而是要用提問的方式讓人得以探索其中的可能性,我覺得也是藉著更新自我人設的方式做出改變。比如問自己,「是不是擁有成長心態,樂於挑戰新事物的人?」當我們內化這樣的身份設定後,這樣子面對新的事件時,心裡的反彈力道也會小一點,因為我們已經認為自己是可以應對挑戰的人。

針對四種摩擦力,書中提的例子多與行銷方式有關,我僅從中揀選覺得可以運用在生活變動上的觀念,相當有幫助。

增加吸引力,降低摩擦力,改變更容易

《心理摩擦力》介紹了人們面對改變時常會遇到的心理障礙,並通過剖析「心理摩擦力」的四種表現: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來解釋為何我們對改變或創新產生抵觸情緒。這些摩擦力並非只限於行銷領域,而是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和個人成長中。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想要設立新的目標和計畫以提升生活品質,但實際實行時卻經常遇到困難。這些困難正是由於心理摩擦力所造成。

書中指出,吸引力固然重要,但要真正推動改變,必須減少心理上的摩擦。無論是用微調計畫來克服慣性,以簡化步驟來對抗惰性,或是減少負面情緒以降低情感阻力,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減少摩擦力。此外,透過自我說服來減少反彈,讓個人對改變產生主動性也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我認為這本書使人更理解如何接受改變的實用策略,無論是在行銷、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實現目標。通過降低心理摩擦力,我們能更容易持續地實踐新習慣,從而實現長期的自我成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