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單純傾聽的樹洞變成有同理心的樹洞

與朋友聊起彼此在人際互動之間都體會到「同理心」的重要,她覺得我給予的一些回應挺有溫度的,我說,「我有刻意練過,妳覺得現在的我有同理心,比較會安慰人,那是我練習的結果」。因為以前的我,頂多就是個單純具備傾聽功能的樹洞。

應該是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就發覺自己還滿擅長當個樹洞,因為我願意傾聽且不批評,反應表現也比較淡定,更重要的是嘴巴還閉得緊不會轉述。所以甚至不那麼熟的人有時也會告訴我比較隱私的事情,我也因此會看到一些人顯露如釋重負的神情,因為他們終於找到可以放心傾吐的地方。

但站在我的角度,我深知那時的自己是什麼心態。一方面我覺得「那是你的決定、你的人生」,而我只是個旁觀者又不是當事人,事情也並非發生在我身上所以沒必要大驚小怪;另一方面是我認為,面對別人那麼艱難才說出口的事顯露太多情緒有點不恰當,很可能又會戳到別人的痛點,所以,我盡量不特別顯露情緒,即使我內心可能也覺得評異。

那是我以為比較有禮貌的態度,所以我的回應與安慰通常都是直接給予正向祝福,「之後說不定會出現更好的結果」、「至少現在知道是怎麼回事」、「一切都會有最好的安排」。我認為這麼做能提供一點希望感,為對方打打氣,也是一個稱職的樹洞該做的事。

可待我瞭解什麼是「同理心」之後,我才發覺自己的表現其實並不如我自以為的有溫度,因為我與對方的事件及情緒始終保持距離,雖然我能夠理解別人的情緒,但我只展露了「同情心」。

何謂「同理心」?我如何培養同理心?

首先,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同理心指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它主要表現包括了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在於,同理心是對他人的情緒、想法、立場、行為等有真正的理解;而同情心則更多是情緒上和他人產生共鳴;但兩者之間確實有重疊之處。

而「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異,我覺得「同理心的力量」這段近3分鐘的影片說明得非常清楚。影片中提及同理心有四個特點:接受他人的觀點、不加評論、看出他人的情緒,並嘗試與對方交流,因此同理心可以激發連結,同情心則不。

若按上述的定義及特點回頭拆解我以往的做法:別人來找我訴說苦難或秘密,我聽完了之後沒有多加評論,直接回應正向話語。在這過程中,我雖沒有評論,但也沒有表露出自己是否能體會他的想法和觀點,又或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回應他的情緒和感受,而是以為只用正向的字句就能提供情緒價值或力量,並藉此迴避面對別人負面情緒時自己也被勾起的不適感以便迅速的結束話題。待我察覺到這點之後,我便開始練習改變我的做法。

後來我學著,在聽完別人說的事情之後,會先回應對方,「我感覺得出來發生這件事你很不好受」、「這件事聽起來真的很讓人焦慮」、「如果是我也一定覺得害怕」、「我雖然沒有相同的經驗無法完全體會,但你可以放心跟我說,我會陪你」,認同與接受別人講的事真的為他們帶來傷痛,不管那事件依我的經驗來說是大事或小事,那對當事人來說就是件難受的事,所以我明白毋需多回應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先接住對方的情緒。

然後我會試著問對方接下來想怎麼做?仍陷在情緒中無法回答的人,我不會繼續多問,而有的人其實已有定見會開始分享做法,我便給予支持及鼓勵,也有的人,會想先詢問我的意見及看法,我現在已不會主動提供任何建議,所以會再把問題還回去給對方。因為最終面對問題的人不是我,而每個人的做法都不一樣,自己想出的做法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我覺得拋出需要理性介入的問題,也可以稍稍地讓對方平息一下情緒。

最後的最後,我才會獻上正向的祝福。展露同理心的練習並沒有否定使用正向鼓勵,只是不能太早說或拿它當做解決情緒的方式,而且我也改變針對期望事件有個好結果的說法,改為讓對方相信自己能夠更好地面對一切的說法,「祝福你能少點焦慮、與焦慮和平共處」、「祝福你能找到最適合你的決定」、「祝福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平靜」,因為我尊重也相信對方一定有能力處理。

這樣的練習也讓我確實有感,因為我的接納使得別人變得更放心敞開,所以也能讓彼此展開更深入的對話。而我身為「樹洞」的技能,也從基本照單全收的傾聽,升級到還能回應些許暖意,這是我認為自己身為朋友該做的事,而我也願意這麼做。

光是「接住」就已經足夠

我也透過歷經母親驟逝的劇變,深刻體會到「同理心」的力量,以及它為何能夠提升自我療癒能力。

當時事發突然,我深陷自責之中痛苦不已,而原生家庭處理情緒的習慣使得我選擇不多在家人面前表露,明明心裡懷有悲慟、失落、愧疚等各種情緒,獨自一人時我常崩潰痛哭,但在人前我卻需要表現出堅強的樣子,以致於那陣子我覺得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過程中,旁人又不斷安慰我一般常聽到的「節哀」、「不要太難過」,這種話我自己以前也會講,但那當下聽到才知道,即使是好意的安慰,可實在太不符合我的實際感受,所以變得相當刺耳。

那陣子我陷入情緒低谷,直到我讀到蘇絢慧老師的《沒關係,是悲傷啊!》,瞬間有一種「有人懂我」的感受,終於有人知道與理解我心裡那股難以言述的複雜感受,光是感覺到自己「被接住」,甚至不用給予任何安慰或鼓勵,我的痛苦程度就舒緩許多,後續才生出勇氣面對我的哀傷並書寫一路的心情,藉由文字紀錄我與母親之間的點滴,保留我的愛與思念,慢慢地才與自己的罪惡感和解

過後我才明白,我曾經給出的安慰還少了前面最重要的二個階段,接納與同理,那會使得正向安慰的言詞聽起來變得很空泛刺耳。誰不知道那些金句道理呢?但當下正難受的時候,說著「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反而聽起來像是在說受苦是應該似的,怎麼會不倒胃口呢?所以相同的,「你會沒事的」聽起來討厭,是因為當下我就覺得我有事啊!「你會好起來的」也讓人想翻白眼,是因為當下我就是覺得很糟糕啊!誰不想趕快振作呢?可當下我就是還做不到呀!

曾經我以為當個好樹洞,就是只需要把耳朵打開好好聽(當然這點還是很重要),但不要去回應對方的情緒,才不會讓對方繼續陷在負面情緒裡,可這其實變成是在忽略與不承認對方的痛苦,而對方需要的,可能光是知道自身的痛苦有被看見、有被當做一回事就很足夠,我們不見得會想要求對方得「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境界並不容易。

在我自己體會到安慰的話語有時也會傷人的情況後,才改變想法及做法:我不必提供希望感,也不必硬要給予正向能量,對方也未必需要排解痛苦的建議,我只需要接納與陪伴對方的痛苦就好。因此,之後有人來找我說心事時,我都會提醒自己,要先同理及回應對方的情緒,而不是不承認負面情緒的存在,最要緊的是,別人沒問不必提建議,並且省略陳腔濫調的金句。

展現同理心需要我們主動的做出選擇與有自覺的練習,我更喜歡自己當個能夠吹拂暖風的樹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