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用一些行銷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有些創意和改變明明看起來很棒,但市場上的回應卻未如想像中的受歡迎?
原因出在,人們面對新的事物與改變時會不自覺地心生抗拒,而那股心理抗力就叫做「心理摩擦力」,因此,要想讓人接受新的事物或願意改變,重要的並不是讓新的創意或改變看起來更具價值或吸引力,反而關鍵是在於如何降低人們心裡的摩擦力,讓人們願意採取行動。
讀完書後,我認為書中所提的概念其實並不侷限於行銷層面,若轉為套用在養成日常生活習慣或自我成長方面也相當適用。
好比有時候我們會為了實現某些目標而設立新的計畫,並希望據此養成新的習慣。想要身體更靈活健康,所以打算培養運動習慣;想要增進各項認知,所以準備培養閱讀的習慣;想要減輕身體負擔,所以決定開始養成自己下廚的習慣。
為了達到這些計畫,我們會擬定一些步驟幫助自己達成,並且想像著很吸引人的前景當做推動自己前進的誘因,然後興緻勃勃的踏出第一步,結果沒過多久或甚至還沒踏出第一步,就發覺自己熄火了,原本萬全的計畫因此無聲無息的終止了。
為什麼我們明明清楚這些新計畫會帶來很棒的改變,卻還是很難繼續下去呢?我覺得也跟「心理摩擦力」有關。
阻礙改變的心理摩擦力
書裡並非全然否定吸引力的作用,它仍是促使人改變的基本籌碼,因為它提供了與「新構想」有關的正面特質和好處,能讓人產生改變的動機。所以我們更常只留意要如何加強事物的吸引力,反而忽略隱藏在好處之後,不容易察覺的心理摩擦力。
1.慣性:人們基本上比較偏好熟悉的事物,所以會傾向緊守著已知的事物和維持現況。因此,要考量新的計畫帶來的改變幅度,是大幅改變現狀還是微調?
2.惰性:人們都不喜歡麻煩事,想要時事省力。因此要理解若想落實新的計畫與改變,會需要耗費多少體力跟心力?能如何節省入門的麻煩?
3.情感阻力:改變可能無意間會引發負面情緒,比如新的改變會讓人覺得有壓力或心生焦慮。因此要試著關注預期的改變會帶來什麼樣的反應?
4.反彈:人們被強迫時會心生排拒,所以要試著讓人說服自己接受,考量怎麼去做才不會覺得自己是被強迫或不得不去做?
將這幾種心理摩擦力對照那些我們想要養成的新習慣或想完成的計畫,便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改變不容易。
比如想要運動,會需要採買、更換運動的衣服,還要重新出門去耗費更多體力,或閱讀書籍也必須投入專注並思考內容才讀得進去,但像平時一樣躺在沙發上追劇不用動與動腦顯然更輕鬆(慣性與惰性);比如看到健檢紅字,想要吃得更健康打算自己下廚,但一想到要備料和籌思食譜,對於料理新手又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
那些會讓我們心生遲疑的念頭,「我知道應該要這麼做、這麼做比較好,但是……」,那個「但是……」正是我們要去深究剖析的心理摩擦力。
《原子習慣》與《心理摩擦力》
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不時想起《原子習慣》。《原子習慣》建議把想養成的習慣「系統化」,拆解成好操作的細項行動,藉由微小的變化無痛帶動新的行為模式,才不會耗損意志力勉強自己適應新的習慣,這其實就是在藉著減少心理摩擦力的方式養成新習慣。
我將《原子習慣》的步驟對應到《心理摩擦力》上,感覺也說得通。
步驟一是「提示」:設計引導新行為的外在提示,也許一開始會感到陌生,但重複去做、去體驗後就會帶來熟悉感,形成「慣性」。
步驟二是「渴望」:讓新的構思變得具有吸引力,延續自己想改變的動機,這就是將「吸引力」視為驅動改變的基本籌碼。
步驟三是「回應」:設定簡單的做法使其輕而易舉,也因為容易做到,心情上比較不會產生負擔,同時避開怕麻煩的「惰性」,與減輕「情感阻力」。
步驟四是「獎賞」:獎勵且肯定自己完成以提高重複行為的機率,也會讓自己感覺更願意主動做這些事,降低「反彈」。
這也就更讓人理解為何《原子習慣》的設計步驟能夠成功有效影響那麼多人。
人們對新事物或改變常有本能的抗拒,若無法有效減少改變過程中的摩擦力,改變便難以實現。
下一篇我會進一步仔細整理四種心理摩擦力的內容及如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