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微笑閱讀,讀完讓人會心微笑的書,記下觸動我心之處,留住瞬間片刻的體悟。 

  當我坐在電腦前打算寫部落格文章時,因為想查閱與文章主題有關的資料,於是我開啟了瀏覽器,順手地也開啟臉書,滑了一下動態和粉絲頁,如果有什麼有意思的影片或與動物相關的新聞,我就多看兩眼,然後再切換頁面繼續找文章,若收到朋友傳來LINE的訊息,我也會開始回應,同一個時間我做好幾件事,可是我做的每一件都不是我真正想做與該做的事,結果不小心一兩個小時就在我這些重複的行為中過去,而我的文章一點進度都沒有。

  這種情況應該不只發生在我身上吧?本來想做的事不知何時被別的事打斷,於是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工作的時候逛起購物網站、開會的時候一邊回電子郵件、陪小孩的時候看劇聊天,又或聚會的時候收到訊息開始處理公事,我們好像習慣了得同時做好幾件事,才代表善用時間有效率,可是仔細想想,卻對自己做了哪些事不怎麼有印象,又或影響本來的進度,明知道該好好按時完成工作、好好用心陪小孩、好好投入與朋友或伴侶相處,但卻很難做到。

  我們許多看似多工處理的行為,其實都只是從一件事換到另一件事上頭不斷地分心,把「讓我們分心」的原因怪到電腦、手機或遊戲等外在因素上頭是最容易的,誰叫那些提醒聲響、畫面或消息都太吸引人了,但外在誘因只是讓人分心的一部分原因,讓我們知道什麼事物讓我們分心,但想要解決「分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先搞清楚,「為什麼我們會分心」。

  《專注力協定》作者尼爾‧艾歐便說,讓人不喜歡的事實是,我們分心的動機來自於內在,很多時候分心都源於想逃離心裡頭某種不舒服的感覺,例如:覺得麻煩、覺得無聊、覺得專心投入有壓力、想逃避現實痛苦等,有時候我們不見得會馬上意識到自己在迴避什麼,但為了排解不適感,我們試著以分心來處理痛苦,於是我們轉而向各種裝置或其他行為求助,藉此感覺自己好像可以掌控或擁有什麼,以致於不由自主地去追求看似「需要」的事物,但其實,我們並「不需要」搶在第一秒開啟電子郵件,也「不需要」馬上更新戲劇集數,即便我們當下覺得萬分迫切。

  我們永遠會因為不同的事情分心,而管理它們是我們的責任,可以透過學習《專注力協定》當中的「心無旁騖行為模式」,理解分心的成因與明白如何一步步面對及處理分心,讓自己的注意力及生活都由自己控制,而不是被其他事物無知覺的綁架。

  我在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時,便運用了這個模式,覺察我寫文章時分心的原因,來自於思考到書寫的過程並不容易,即使我想要也喜歡整理出想法,還是會忍不住想看點別的東西喘口氣,因此我照舊排定書寫時段之外,書寫的時候我的電腦視窗只留草稿檔案,和暫時關閉手機網路並調整成靜音,所以在我準備點開電腦其他程式又或伸手想拿手機的時候,我就會發現自己正在分心,然後我會停下動作,試著告訴自己,「我可以專心、我是個心無旁騖的人」,讓自己再投入寫作狀態裡,感覺成效還不錯,進度比我想像中的更快。

  開啟「心無旁騖行為模式」的四個步驟分別是:管理內在誘因、替引力行為騰出時間、對抗外在誘因和用協定預防分心,下一篇我會將這四個步驟逐一重點說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