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直認為,情感關係中的安全感建立在自律及自信上,而避嫌,是展現自律的方式之一,是情感關係中的基本責任,也是對另一半的基本尊重。

        避嫌,是懂得迴避可能被誤會的嫌疑,是懂得規避破壞關係的風險,主動為自己的感情設下避險機制。

        想要好好維繫長久的情感關係,就必須要明白自己的言行會如何影響感情,清楚知道什麼樣的狀況,容易誘發曖昧的氛圍;什麼樣的情境,容易引起心動的誤會,以及最重要的自知之明,不會想要測試自己的情感定力,高估自己絕對可以堅定不移。

        我個人認為避嫌至少要做到以下兩件事:

1.設身處地,避免不妥的行為。

        與其他人的互動或言談尺度到底如何拿捏?換個立場想想,如果對方做一樣的事,自己會不會感到很介意?

        伴侶每天接送別的同事單獨上下班,還互相報備彼此的行程;老公和紅粉知己聊天很開心,卻不太和自己聊心裡話;老婆常與某個男性友人半夜出門喝酒,卻很少與自己小酌,這些事你自己做都覺得「沒什麼」,認為不過就是順便,不過就只是老朋友。那換成對方也如此作為,而且相同的不在意你的感受,你也仍舊覺得沒什麼嗎?有的人在關係中常是雙重標準,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每天報備彼此行程,對方很快就會變成自己日常規劃的一部分,然後開始在意彼此能不能配合時間,搭不上時彼此還會互相調整,這樣的狀況都已經超出同事身份該做的事;和紅粉知己因為認識很久所以感覺更有默契,說起話來也輕鬆,但和自己的太太卻話不投機,覺得要解釋很多很麻煩,自己關上互動溝通的門,卻又嫌棄伴侶不理解,這樣的想法都只是想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的藉口;和男性友人出外喝酒很正常,相信對方是正人君子不會欺負喝醉的人,夜裡喝累了對方會送自己平安回家,這種讓自己陷入不安的境況,又展露盲目信任的表現,都是自欺欺人。

        有些行為會讓親密度慢慢加深,已擁有一段情感關係,就不應該忽略或假裝不懂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慣性」。

2.認清脆弱,找對人談心事。

        聊天,是維繫關係互動很重要的行為,我們都知道聊天是很有可能會把心都聊走的。

        當自己的情感關係有狀況,或總是對另一半感到不滿,這都是情感關係最脆弱的時刻,情感的界線也可能因此變得模糊,要認知到真想要解決問題,還是該與伴侶好好談,想要好好抒發,可以找閨密或好兄弟吐苦水,而不是只想找其他異性傾吐取暖。

        有的男人會找女性友人抱怨自己的老婆,相同的,有的女人會找男性友人埋怨自己的老公,或許原意是想理解自己的伴侶可能在想些什麼(卻不去問伴侶本人),但,在關係外的他人往往比較能展露同理心,所以其他的女性或男性,也許看起來都會比自己的伴侶來得更溫柔、更有耐性或更體貼。「要是妳,妳會像她那麼囉嗦嗎」,「要是你,你會像他那樣對我嗎」,聊到後來都會開始有「比較」意識,若對方有心趁虛而入,更容易讓自己找到理由挑剔另一半,如果只能或只想從伴侶以外的人身上得到愛與溫暖,那根本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心已經開始變質。

        這並不是指不能有異性朋友,但自己要很清楚什麼話題適合聊,及什麼時候該打住。

        我們和朋友可以聊工作心得、聊自我成長,交換生活裡的各種想法,聊彼此的伴侶近況或婚姻觀念也無妨,能聊的話題很多,不見得需要老是聊感情議題,也不必總是要喝酒才能聊天,可是若總有依賴對方給予建議或討拍的想法,關係中一有什麼開心或不開心就只想找對方講,那就要意識到這對自己的情感已經產生影響了。

       關係中的結,還是要回到源頭去解,而不是另尋其他安慰。我們最該好好花時間聊天談心的,是自己的另一半。

我們只能要求自己懂得避嫌

        說實話,避嫌這回事誰也強求不了對方照辦,只能要求自己做到。

        我們可以與伴侶討論雙方介意的異性互動,及尋求與他人肢體界線的共識,但做不做得到避嫌,尤其是當伴侶不在身邊的時候會不會自動自發地留意,也視我們是否對自己誠實。

        那些有可能產生粉紅泡泡的情境與氛圍,擁有情感經驗的人應該都已經知道一二,我認為不懂得或不想要避嫌的人,其實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往往不想承認錯誤,或不想看清楚可能的後果。真的是別人思想不純正誤會了?還是真的不明白有的事就是很容易被誤會?我覺得這種說法,不過是為自己一時的僥倖心態勉強辯駁的爛理由。

        試著和另一半一起討論,釐清彼此對於「避嫌」的想法,該怎麼做又或不該怎麼做,也能更瞭解對方如何看待與他人的互動界線。避嫌就是避險,是對自己與對另一半負責任的方式,是展現自身品格的機會,也是尊重關係的表現。

 

相關文章:自律及自信帶來安全感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