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人際互動中,當我聽到有人說「我把你當自己人」的時候,我會寒毛直豎。

既然是自己人,那就是不分你我,或許聽來是對方想表示親近的說法,可對我而言,這其實是在宣告他不在乎也不在意「界線」這回事。

我常看到的,是口頭上說著彼此是「自己人」,好似這種關係是一種天大的恩惠,能被他當成自己人的都應該為之涕零。因此他可以不經考量地、隨意地、任意地提出他的需求,並且用情感勒索的方式要別人滿足他的需要。

「要是把我當自己人,你就應該……」、「要是不這麼做,就是不把我當自己人」,他不容許別人拒絕,敢推拒他的人就是破壞關係的壞人,他只顧慮自己的感受,完全不會體諒別人的難處或考量別人的想法。

我總認為,所謂的「自己人」,是代表他把「人」當成「資源」,自己人等於「自己的資源」,因此毋需尊重或詢問,理應拿來使用。

將別人劃為「自己人」,表面上看來好似讓彼此有歸屬感,但實則卻是以這樣的方式在進行隱性的控制與支配,有時這正是難以察覓之處。

我現在已經無法和這樣的人多相處,因為我知道自己心裡的界線畫得比以前明確,關係的親疏遠近我畫得很清楚。

為自己建立清楚的界線

蘇絢慧老師在《受害者情結》書中提到,「建立個人清晰的人我界線,才能釐清混亂的情感操縱和情緒威脅」,我尤其喜歡書裡對於何謂拿捏「界線」的明確描述:「你可以關心,但不要企圖承擔;你可以安慰,但不要企圖著手解決;你可以支持,但不要沒有自己的底線。」

也就是要懂得「課題分離」,再怎麼親近的關係,我們也不該去干涉別人的人生,甚至想插手別人的課題,因為那都是「別人的事」,以及,明白自己是有限度的,我們沒有義務無極限地掏空自己去滿足別人,我們不該允許別人肆意索求。

保有自己的心理界線,是關照自己的方式,和只顧自己的意見是兩回事。

畫界線不能有雙重標準

清楚自己的要與不要,能與不能,並不等於自私,是我們知道如何善待自己,待別人好不等於需要耗損自己,幫助別人不等於替別人扛起他本身該負的責任,而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理解別人有相同的權利。

我畫界線,希望別人懂得尊重接受,但若當別人也畫界線,和我的感受有所衝突,我卻指責對方傷害關係無法忍受,這就是雙重標準。如果我期望別人有雅量,就也就該期許自己有肚量。

畫界線並不是要別人照著我們畫的線走,而是知道在關係中我們都有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明白自己的「有限」,才不至於掏空自己或委屈自己,也避免關係失衡。

除此之外,便是清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線,雙方在畫界線的過程中都難免會有所碰撞,也所以身處關係裡,我們隨時都會面臨有落差、有磨擦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而爭執與溝通,是互相瞭解與協調彼此界線必經的過程。

明確表達自己的界線

我現在也學到,要確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界線,因為對方不會是我肚子裡的蛔蟲(是說這年頭應該也很少人肚子裡有蛔蟲了),但當然說出口的同時也知道這並不等於別人就一定得接受自己的想法,可是至少這能讓別人瞭解我的需求,讓別人看見我是怎麼樣的人,話說出口才會被聽見,不然只會在心裡不斷重播放送暗自內傷。

瞭解自己的界線,是修鍊;尊重對方的界線,是修養,在關係中,修鍊和修養看起來很相像,但並不一樣。

對我而言,我覺得每個人都該懂得自己的界線範圍,也都該尊重別人的界線,我並不想要當誰的「自己人」,我也不特別把誰當自己人,我只想當我自己,並且祝福每個人都能好好地成為自己。

相關文章:
堅守界線,是尊重自己的表現
不做好孩子,也不做好人,只做自己

arrow
arrow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