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農曆過年,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另一波衍生的「疫情」,因年假到來似乎也蔓延得比以往更盛。往年可見利用過年長假期出國的人潮,不僅可以玩得更加盡興,也能有合理說明迴避不喜歡的人際關係,可今年,仍舊無法遠走他鄉,不容易找到好藉口不去婆家過除夕夜,感覺媳婦們在網路上尋求「不想去婆家」的認同討拍文更多了。

「不想去婆家吃年夜飯」,成了媳婦們每年必然發作且無法根治的痼疾。這種狀況,是否突顯出某些原意美好的傳統,卻被誤解其意的人用來作為情感勒索?

這兩三年,因另一半都在國外,我便決定留在台北與自己的家人吃年夜飯,為此,我也很感謝我的公婆,我感謝他們的尊重,從未以「傳統」要求我過年必定要返回,也因此我沒有要去婆家的痛苦為難,又或不想去的愧疚,而是能擁有去或不去的自由,即使我選擇待在自家,也從不需要獲得他們的「允許」,雙方各自滿心歡喜地各過各的年。

可我也清楚,正因為我沒有面臨去婆家過年的痛苦與壓力,所以寫這種反思過年意涵的文確實輕鬆,但對身處傳統家庭的媳婦們而言,改變習俗不只困難,有時可能還會變成「革命事件」,可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年夜飯該在哪兒吃」其實有更多討論的空間。

我回過頭思索著「年夜飯」的意義,對我來說,年夜飯的重點不在於吃些什麼,而在於與「家人」在一起,那麼,對自己而言,誰才是「家人」?

我知道,有的長輩心心念念就為了這一頓飯,因為平時未必容易和子女兒孫相見,所以總算等到過年假期才能看看晚輩們,也只有此時才有較長的假期方便我們能排開一切外務與家人歡聚,並且能花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藉以強化和凝聚家庭情感連結。

但,我們平日其實也能找各種機會與家人聚餐碰面,同樣具有加溫情感的作用,為何唯獨「年夜飯」尤其重要?我總覺得,之所以有的人將年夜飯視為「神聖不可改變的慣例」,在於他們會將這頓飯視為一種「情感/身份認證」。

除夕這天大家都要在家吃飯,有出席才證明我們是一家人,才證明重視長輩倫理,如果不在一起吃飯,就代表不認同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

這聽起來,就讓人覺得是倍感沉重的情感枷鎖,於是,破壞規矩的人,就像媳婦若是不到婆家吃年夜飯,就會被冠上「破壞家庭價值」的罪名,或被指責「不孝順」。

可想想,若家人間平時很少碰面,或見面也並非和諧,卻硬找個理由藉著一頓飯來證明彼此還是家人關係,又或甚至在席間逞口舌之快只為了彰顯自己長輩身份,不也顯得荒謬?

一場飯吃下來,每個人都並非真心尊重與喜悅,要應付那些美其名為「關懷」,實則是刺探隱私又或語帶貶抑的無意義交談,更讓人疲憊亦無助於聯絡感情,反而只會讓人想切斷關係,那真不如與能讓自己放鬆的人一同過年更顯自在。

我並非指婆媳兩方必然對立,或婆家的人都不會被媳婦當成家人,因為一定有讓媳婦樂於願意與先生家人共享年夜飯的家庭,但覺得被壓迫或勉強委屈的媳婦,就真的無法視這樣的婆家為家人;又或是婆家的人每看媳婦必不順眼,每見必生氣,雙方就是處不來,又怎麼把對方當做家人?

既然彼此都無法愉快共處,那麼,不在一起吃年夜飯,各吃各的也省心,又有什麼不好呢?年夜飯,不過就是一頓飯,又何必賦予過多的意義與期待。

個自過年,其實就是回歸人際關係的基礎:互相尊重對方的選擇,不勉強對方,也不委屈自己,而不是以「傳統」為名,見到另一半被壓迫或勒索卻還要對方忍耐,並配合表現出家庭美滿,還安慰著以一頓飯抵一年不見面好像也很划算。

夫妻兩人分別回自己的家見自個兒的爸媽,各過各的年,我覺得這根本不是破壞傳統,反而才是尊重「家庭團圓、一家和樂」的習俗。

讓對方回原生家庭與自己的家人過年,兩個人都能開心過個好年,也好過每到年節時分就得動氣談判到誰家待幾天才公平的爭論。有時候心裡受的傷,真不是只有忍那幾個小時吃飯時間就能過去,更嚴重的,是事前事後都破壞了夫妻之間的感情。

或許,夫妻之間可以從討論為何堅持一定要一起過年,或為何堅持非得要在婆家吃年夜飯開始尋求互相理解。明年,想在哪裡吃年夜飯?希望我們可以自己說了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相處模式 年夜飯 過年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