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乖寶寶體質的人,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總是只聽從身旁重要親友的決定及認可,並優先去做「大人」(內心權威)要求的事,人生的重心也以滿足他人的期望為主,因為乖寶寶潛意識就是以「獲得大人們的肯定」為最重要的目標。
我們每個人都會想要被愛與被肯定,但乖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未獲得這方面的滿足,於是特別渴求,並在心底種下「當個乖寶寶才值得被愛」的核心認知。
一般來說,乖寶寶們最想受父母所肯定,若父母離開了,乖寶寶會自動找出另一個重要他人去順從,比如伴侶。對乖寶寶而言,有別人的指示可以遵循參照才是習慣的生存模式,所以他們很常自動交出自己的選擇權及決定權,拋棄自己的想法及意願,因為「聽話」最簡單。
乖寶寶們會很努力地討好配合與完成使命,力求能做到大人們心目中的100分,並希望哪天能被大人認同自己做得很好,以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這樣的渴求逐日強化變成一種執念,他們只相信大人們給出的評價,也只想得到他們的認同,至於其他人給予的讚美,聽在乖寶寶耳裡都覺得難以置信所以不作數。
乖寶寶的自我價值認同會隨著大人的反應而起伏,當感覺自己做的事好像讓大人滿開心的,乖寶寶就會覺得自己挺不錯的,但若是大人顯露失望,對乖寶寶而言就像天要蹋下來一樣的可怕,也會覺得自己糟到極點。以致於,他們會拼命地做盡一切不讓後者發生,也不允許自己讓人失望,所有的事都要做得讓人無法挑剔。
「不被愛」的深層恐懼是乖寶寶的共同痛點,為了應對這種恐懼,乖寶寶們自有一套生存策略,包括:完美主義、過度努力、自我貶抑、壓抑情緒表達、易鑽牛角尖、迴避衝突、個人界線模糊等等,把「真實自我」隱藏起來,只呈現自己最乖最好、最親切隨和的那一面,因為唯有做到這些,才擁有被愛的資格,大人才會認可自己。
不會有完美的乖寶寶
可就算乖寶寶們再怎麼苛求自己除了做好還要做到最好,客觀事實是,我們不可能完全符合別人的期望,我們一定會在某部分讓別人失望。而乖寶寶往往最缺乏「被失望的勇氣」,所以無法不去當那個想追求大人肯定、令大人們感到滿意的自己。
這便是乖寶寶的痛苦根源,明明竭盡全力去做了,真的感覺好累了,但始終還是有做不好的地方,於是又回過頭來責怪自己做得還不夠好,所以繼續督促自己,「我再多做一點就好了,等到他們肯定我的時候,到時我就不用這麼累了!」
乖寶寶為自己預設的終點線——獲得大人肯定的那一天——虛幻且難以達成。因為他們忘記了,之所以會養成乖寶寶體質,很可能就是身處在難以獲得認可的環境之中。能獲得父母肯定的狀況,就是順著他們的意成為完美的乖寶寶,但,父母心裡的理想小孩與實際生活中的小孩是有落差的,於是,那股落差成了乖寶寶難以跨越的鴻溝,也成為乖寶寶心裡糾結的痛。
(父母未必會察覺自己有設下理想的標準,但當他們顯露出希望身為小孩的你能聽話、能做得更好時,就會讓小孩學到:要做個乖小孩爸媽才會開心,讓他們開心是自己的責任,不可以讓他們不高興等等思維種子)。
身為已有自覺且持續學著長大的乖寶寶一員,我覺得很關鍵且能讓自己大鬆一口氣的內心轉念是:我不想再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而活,不必非得要取得父母的肯定,沒有也不會活不下去。(這個念頭確實會需要時間醞釀,因為和原有價值觀差異甚大,但一點一滴的更新思維,終將會積累出改變的力量。)
我放棄原本堅持的終點線,也等同於切斷乖寶寶身份的心靈臍帶,並將自己從僵化的乖寶寶束縛中鬆綁。一直無止盡的追求完美,沒完沒了的要求自己表現到最好,又要強忍著裝作沒有脾氣,真的是很辛苦的事,我不想再把自己套進別人心裡既有的模子裡,還勉強自己拗出適合的形狀。
從父母那邊得不到的肯定,可以從別的關係中獲取,最重要的是,不管有沒有別人肯定,我都可以先肯定我自己。
我在練習成長的過程中明白,過度依賴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的認可,以獲取存在價值與愛的肯定,就會習慣聽從他人指示,將迎合期望視為生存策略,便容易導致自我價值感嚴重受他人評價左右。而且,大人的態度會成為乖寶寶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使得乖寶寶不斷努力討好與配合,卻又在達不到對方的期望時,內心充滿自責與焦慮,形成惡性循環,讓自己活得既辛苦又壓抑。
因為乖寶寶的努力並不一定能換來期待中的肯定,即便已經做到最好,仍可能得不到內心最想要的那份讚賞與接納。這種「永遠不夠好」的心態,使人無法停止追求完美,也缺乏勇氣面對別人的不滿,害怕自己的行為無法達標,因此只能無止境地委屈自己,迎合他人,最終卻可能失去真正的自我。
乖寶寶需要意識到,父母或權威人物的期待並不是人生唯一的指標,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與選擇。沒有別人的肯定,也不代表沒有價值;不符合他人期待,也不代表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唯有放下這種深植內心的枷鎖,才能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不再為討好而活,才能真正擁抱自己;不再為取悅他人而活,才是真正開始愛自己。放下對他人肯定的執著,會讓自己的心更自在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