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我們與人相處,大都可以保持理性平和對待,可有時我們似
乎反而容易與身旁親近的人起了磨擦,為了家人、情人或朋友的
話語起了不愉快,之後造成的衝突與引發的負面情緒甚至比起和
一個陌生人有了爭執還要來得不開心。

衝突過後,陌生人失去了蹤影,我們知道不必為了短暫的過客氣
壞自己,所以多念個兩句或抒發一下也就平靜,可面對身旁的人
與自己的不愉快,也許疙瘩卻是刻在心頭長達數年或一輩子。

對於陌生人的不友善,我們或許說著他一時脾氣不好,不熟識的
同事或普通朋友,對於他們的不友善,我們或許說著因為相處的
機會不夠多所以找不到平衡點,不管是原諒對方或是安慰自己,
都可以稱做包容,可相同的狀況對照至自己親近的人,有時我們
反而忘了先設身處地。

撇除身旁親近的人刻意攻擊這種較不是常理的狀況,我們會對身
旁的人發脾氣多半是覺得,「明明我們之間關係密切,你怎麼會
不知道這些話/事會讓我不開心?」

於是當雙方的溝通有了誤差時,這樣的念頭一起,情緒便先衝出
了口,而不是先試著了解為什麼彼此的認知不相同,我們都希望
身旁的人理解自己,可是,他懂妳的性情,懂妳的價值觀,接受
妳的缺點與相左的想法,但他終究不是妳,無法事事如同擁有讀
心術般的判知無誤,所以,溝通,而且是有效的溝通,才會在相
處的過程裡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

我們可以給予陌生人善意與原諒,那麼,又為什麼不能給予親近
且重要的人更多一點冷靜?如果他是重要的人,就值得自己好好
溝通,藉這樣子的機會更認識對方,而不是先將負面情緒拋出,
讓對方冠了罪名成了受氣包,一來一往的情緒性對話只是像兩個
人拿著刀子互相割劃,流著血傷了彼此,然後又氣對方不疼惜,
未必能擁有增進情感與解決問題的作用。

就因為我們希望心底在意的人了解我們,所以換個角度去看那些
認知上的誤差,也可以是更進一步明瞭對方的機會,那麼,當對
方出口的話語或反應未如自己所想像及預料時,我們也許先別急
著生氣,將情緒先擺在後頭,把心裡想表達的重點釐清並且說明
讓對方理解,要比劈頭責怪又不聽對方解釋來得有所助益。

情緒衝往前時,記得先問問自己,要解決問題,或是互相傷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