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或多或少會遇見身邊有人談起自身的事,習慣性以悲觀或負面
的角度來描述事情,初聽時會表達關切,可日子一久清楚那只是一
種習慣,未必與實際狀況相符時,對於這類朋友說的話,往往會在
心裡多做保留。

  比如有的人老喊窮,卻隔沒多久聽他說著買了新手機或遊樂器
之類等等「非必要性」的東西,一回兩回便清楚,不是他真的困窘
到無法度日,而是他選擇花費金錢的項目和竹我想的不同,買不了他
想要的東西便是窮。

  比如有的人老喊不幸福,說起另一半似乎什麼都不好,真見她
難受勸她分手,她往往有自己堅持的理由,一次兩次便明白,未必
她真的痛苦到無法繼續,而是她選擇愛那個人的原因我無法理解,
做不到她想要的事便是不幸福。

  手頭真的有那麼緊嗎?談感情真的完全沒有快樂的時候嗎?

  好或不好其實自己應該明瞭,有時端看自己怎麼選擇與是否知
足,喊窮不會讓人有錢,喊不幸福也不會讓人變得幸福,生活真那
麼貧困,那該想的是怎麼多賺錢,而不是敗家,愛情真那麼勉強,
那該想的是解決現況,而不是一直拖磨下去。

  只是,有的人會習慣放大悲傷,於是會將悲傷拋出給他人做個
抒發,也許日子並沒有這麼糟,可是卻習慣說得這麼糟;也許感情
並沒有那麼不快樂,可是卻習慣說得那麼不好。

  身為旁觀者,看見這種描述與實際的落差時,的確不明白為什
麼要用這類說法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想獲得較多的關懷?又或是有
其他的理由?喊沒錢有時是怕人家借,但說著自己買了什麼不就破
功?喊不美滿有時是想表達自身地位較高,但當對方一捎來消息又
原則全無樂當小女人,豈不自相矛盾?

  不過,會慣性使用悲觀描述的人,大多沒有察覺到別人的想法
,常傳遞出此類負面情緒,他人便不會主動關切近況,因為知道大
概又會聽見不滿,一問了似乎便得扛起安慰的責任,卻又會看見說
與做的差異,雖然不見得會減損信任,可是會降低想給予關心的程
度,因為覺得那都只是說說而已,不必太當真。

  說著悲觀,有時也會連帶影響自己看待事物的態度,變成只從
不好的角度來看,便會遺忘把握快樂,生活真的很苦難時需要的是
勇氣與毅力,反而更會珍惜擁有的事物,否則大多只是自憐覺得自
己苦,不要只會哀嘆,還要會想該怎麼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丹瑄 的頭像
    丹瑄

    微笑探索家 丹瑄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