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是每個人的原始配備,但一開始我們不理解愛為何物,對於「愛」的認知,包括什麼是愛?愛與被愛的分別?都經由原生家庭傳遞銘記,我們是否擁有被愛的自信,相信別人會愛我們,這確實與從親人身上獲得多少關愛相關,但相較之下,學著如何去愛人對我而言更加困難(這代表我接收到原生家庭很多愛,感謝我的好運)。

  家庭狀況不同,每個人獲得的能力值(願意為對方付出多少)及技能樹(表達愛意的各種方式)也因此有所不同,但除了原始等級之外,我認為愛的等級還能經由後天的情感經驗再有所成長轉變(原生家庭給予的影響很深,但我認為並非完全無法改變),愛人的能力和技術是可以培養提升的,最重要的前提是自己想了解。

  每個人認知「愛人」的方式都不一樣,有抽象的版本,愛是無條件給予,愛是耐心誠實,愛是懂得為對方著想,也有具體的版本,愛是不論在一起多久外出都牽著手,愛是為對方煮一頓飯,愛是為對方生個小孩,愛的方式不同,但想要為對方付出的心意都相同。

  每個人感受到「被愛」的時機點也不一樣,看到對方為自己泡杯熱茶或帶份宵夜的時候,對方在自己難受時抱著給予安慰,又或對方主動告知生活計畫及安排,不同的時機,但觸發的感受都相同,能在這些情況感受到對方給予自己的關愛之情。

  可是,關於愛人的方式,或被愛的時間點,若彼此互不知悉,那麼我想付出的愛,對方未必能理解,而對方覺得被愛的時機,我也未必能察覺,「我付出的愛≠對方覺得被愛」,而這樣的不等式正是愛的迷人之處,其實能給情感雙方增進彼此了解的機會,比如可以試著了解雙方喜好的「愛的語言」有何不同,愛的語言像是每個人偏好的「被愛方式」,包括肯定的語詞、相處的時間、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及身體的接觸等,彼此被感動的點不見得一樣,所以談感情本就需要兩人透過不斷對話、互動與學習,且彼此都願意增進愛人的能力和技術,才能讓兩人的愛與被愛越來越處在相同的頻率上。

  有時候,也許是雙方的愛的能力值有落差,又或技能樹一盛一衰,導致彼此間「愛與被愛」的頻率還對不上,而不是對方不夠愛自己,又或是,如果從原生家庭就沒能學到「愛與被愛」,那這樣的對象可能就還需要先有人示範,才能夠學到什麼是「愛」,而且得懂得把自己愛好、愛滿,才有辦法愛人。

  我一直覺得如果我們愛人的能力和技術都能越來越進步,那麼付出愛的方式與對方覺得被愛的時機,兩者差距就能越來越小,與伴侶的頻率越來越相近,情感關係是可以不因時間長久就褪色的,只是有時,越親近我們就越容易忘記經營,荒廢了愛人的能力與技術,也生疏了關係,

  「愛」是原始配備,要提醒自己記得常常使用。

相關文章:沒有回應不等於不愛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情感關係
    全站熱搜

    丹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